中國的年度「民主秀」
2014年3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當中國共產黨在上世紀80年代允許世界一窺其年度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點燃了人們對於人大會議能發展成為開放的民主論壇的希望。
《基督科學箴言報》在1987年會後寫道:"中國政府在過去兩周內上演了一出空前演出,以顯示其開放性,全國電視播放著一系列記者向高層官員提問的新聞發布會。"
時過境遷20年,情況的改變甚微。而在2008年北京主辦奧運會前,《華盛頓郵報》在人大會議中嗅到了"一絲開放"的味道。新聞報導稱:"(北京政府)公開了提案供大眾評論,而不僅是橡皮圖章投票……比起過去幾年明顯存在更多新聞發布會" 報導如是寫道。"破天荒頭一回,多個省級代表的會議對記者開放。"
時至今日,人大會議看似更加開放,實則僅限於外國記者和外交官被允許觀看更多場精心籌劃的盛大全體會議,並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中聆聽省代表們制式化的演說。
雪梨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布朗(Kerry Brown )表示,人大在90年代時曾就三峽議題出現反對意見,但近年來卻不是反對政府政策的發聲來源。
"人大在政治宣傳中重要性更甚以往,但它並沒有經歷有效的結構性改革,仍舊擺脫不了橡皮圖章的名聲。"
布朗以去年人大選舉習近平為國家主席時為例,當時只有一人投下反對票。
有關民主變革或諸如網路審查及近期打壓異議人士的敏感議題,中國廣電媒體從未在人大會議時公開報導。
北京政治評論員章立凡表示,全國人大在1954年第一次舉行,至今一直是"橡皮圖章"會議,"質疑政府的提案從來沒有機會被提出"。"有位議員連續七年提出訊息自由及'陽光法' (財產申報制度及配套措施),但去年他被高層官員告知不許再次提出這個議案。"
儘管如此,共產黨仍大肆宣揚全國人大反映出其"社會主義民主"發展,並稱之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中國官方媒體對"兩會"進行鋪天蓋地的報導。全國人大會議和政協會議被冠以"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活動"的名號,但多數的中國人對兩會並無太多興趣。
章立凡分析稱:"因為一黨專政,70%的人大代表是官員和黨員。"
"所以人大會議只代表執政黨的利益。它不能代表各階層人民的利益。"
中國問題專家布朗表示,活動人士試圖以獨立參選人的身份加入地方人大,但近年來越來越難中選。"政府單位對活動人士的策略越發精明,將多數人排除在外。"
中國政府再次部署了數千名警察、維安人員和自願者,防止異議人士、人權活動分子和上訪者在今年的會議期間示威抗議或見到人大代表。
章立凡表示,他過去幾年曾經透過新浪微博與部分人大代表有聯繫,但他的微博帳號在十八大第三次全體會議結束後的一小時內遭到政府機構全數刪除。
來源:德新社 編譯:張筠青
責編:任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