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你是間諜嗎

2023年7月3日

《新蘇黎世報》駐華記者講述了他作為外國記者在中國屢次被初見面的人詢問是不是間諜的經歷,以及中國新通過的《反間諜法》對媒體工作可能的影響。《南德意志報》就歐盟峰會聲明評論說,歐盟特別是德國原本可以在面對中國時更自信。

https://p.dw.com/p/4TMJx
China Peking | Symbolbild Pressefreiheit
圖片來源: Roman Pilipey/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記者從深圳發回的報導寫道:"不久前又發生了一次。我請一位中國鄰居吃飯,之前有幾次我們在路上遇到了。她看上去很開放,也在加拿大和倫敦留學過,在深圳一家美國公司工作。…我們在Mika選的一家義大利餐館,講述了我們各自的生活,然後她問我說:'你是間諜嗎?'"

作者寫道:"要是過去,我可能會被披薩餅噎住。但現在我認識中國人的時候,幾乎可以預見到會被問這個問題。自從2021年來到中國為《新蘇黎世報》報導技術為主的內容以來,我已經聽過太多次這個問題了。"

文章寫道:"在習近平的中國,最晚從7月1日開始,即便是這樣一句玩笑話也可能很快變成一場噩夢。"

"因為嚴厲得多的反間諜法生效了。…正如在中國常見的情況那樣,法條既寬泛又模糊。…如果外國記者與中國訊息來源見面,是否也屬於法條範圍之內呢?"

文章寫道:"無論如何,有關部門有了巨大的施壓空間。當然,他們不需要具體的法律依據而為所欲為。然而,即便是獨裁者也往往會尋找合法化的外衣。"

文章引述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中心(Merics)的分析,認為這是針對外國記者、學者和咨詢顧問發出的訊號。

文章寫道,在習近平治下,國家安全成為一種執念。而人民群眾要成為國家安全的保障之一。"在深圳地鐵,大喇叭裡每隔幾站就呼籲大家警惕。許多公共場所都懸掛著相關的海報。"

文章寫道:"為外國駐華通訊員負責翻譯和調查的當地雇員早就受到更大的壓力。如今,社會氣氛可能會更不舒服。"

作者寫道,當他不斷受到中國人懷疑他是間諜的時候,他每次都問對方,為什麼會這麼想。他才發現,他們是認真的。

文章寫道,中共一份洩露的"九號文件"中提到七條錯誤思潮,除了宣揚西方憲政民主之外,還有一條是宣揚西方新聞觀。

"對黨來說,中國媒體不單是喉舌,還是眼目。也就是說,通過內部渠道反映政治和經濟現狀,儘管有審查,但至少黨的官員要訊息靈通。"

"中國媒體的外國辦公室也為黨通過內部渠道提供訊息。新華社甚至長期為黨國在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發揮代表處的作用,比如在此前殖民地時期的香港,英國當時拒絕接受在那裡設立正式的代表處。"

"簡而言之,如果一個中國人只知道在中國新聞是怎麼運作的,那他大概自然而然的會認為,記者--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都以某種方式服務於本國政府,無論是作為訊息員還是間諜。"

文章寫道:"未來數月或可看出,更嚴厲的反間諜法對外國通訊員在中國的報導所帶來的具體影響。"

Symbolbild Beziehungen EU - China
圖片來源: Sean Gallup/Getty Images

去風險責任由經濟界承擔

《南德意志報》題為"敢於更自信"的評論寫道:"歐盟國家與政府首腦周五的峰會聲明中儘管首次提到'去風險'作為關鍵詞,針對'對中國單方面的戰略依賴'達成一致,但政治領導人的計劃聽上去既無緊迫感也無具體內容。德國總理肖爾茨(社民黨)強調,去風險的主要責任是在企業,企業還有'幾年時間'落實。具體是哪些領域,以及未來供應鏈、投資流的中國比重要降低多少,布魯塞爾都沒有作出規定。"

評論認為:"如果政策如此模糊,而去風險的責任又在很大程度上由經濟界自身承擔,那對北京來說很容易。畢竟大多數歐盟企業總裁在中國所看到的風險要低於歐盟政界的看法。"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