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110年:從「黨國一體」到台島在野
2004年11月28日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當中,國民黨經歷過多個輝煌時期。1912年中華民國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前身中國同盟會一個重要成就。這標誌著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的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美國支持的國民黨軍隊在亞洲戰區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做出了頑強的抵抗。但是時事變遷,現在的國民黨是台灣的反對黨,而且還可能在即將舉行的台灣立法院委員的選舉中進一步失利。
時間追溯到19世紀末。中國的門戶被世界列強用大炮和鴉片打開,清政府的統治危在旦夕,中國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光緒20年,也就是1894年,當時留洋醫生、僑民領袖孫中山,在上書李鴻章要求政改無望後,毅然地在美國檀香山召集華僑親友,創立了「興中會」革命救國組織。該組織之後又和其他重要革命團體合並,成立了「同盟會」。之後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發刊詞上,正式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當時,孫中山已經意識到拯救中國人民的重任,他說:「我們革命黨在中國還要擔負很重的責任。現在,我們首要任務就是要宣傳三民主義,讓普通老百姓能夠瞭解。」
在軍閥混戰的上世紀20年代,各地紛紛成立了很多所謂的革命團體,大部分是為了中飽私囊。孫中山看穿了這些假團體的真正目的。他在多次演講中,呼籲中國人民接受他提出的三民主義:「和假的革命黨相比,我們要表示我們一種道德和革命的精神,讓國民知道,國民黨是準備犧牲的,是來弘揚福利的,是準備舍棄性命來救國的。我們要用這種奮斗的精神來感動國民,令國民知道是非,知道真假,知道真國民黨是為了國家利益的,跟我們革命,這樣,我們的國家就有救了。」
孫中山憑借著他的遠見卓識,說服了很多有識青年,將其革命團體改組成現在的中國國民黨,並於1924年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代表代會。孫中山當年1月23日向大會提交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建議:國民政府本著革命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設中華民國。
孫中山的諄諄教導至今還被台北政府當成國歌:「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 咨爾多士,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在國共合作共同擊退日本侵略軍之後,國共之間為了爭奪政權,發生內戰。1949年底,戰敗後的蔣介石從大陸遷往台北,於是,國民黨又揭開了其黨史上的新一個篇章。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組織發展委員會主任、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何思因認為,自從本世紀50年代到現在,國民黨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一問題在我看來毫無疑問,國民黨就是一個台灣的政黨,已經不再是一個以全中國為工作重點的政黨了。這是因為在過去幾代台灣領導人執政黨中,他們的政策都沒有發生過太大的變化,主要關注的是台灣本地。因此就我看來,這一問題毋庸置疑。」
繼蔣介石、蔣經國之後,國民黨在台灣受到了當地閩南族人政治勢力的強大挑戰。他們組織起來於1986年成立了台灣民進黨,代表台灣本土居民利益。在兩岸統一的問題上,國民黨不像民進黨一樣激進,只想保持目前的現狀。 1999年,台灣國民黨的最後一任總統李登輝提出,中國大陸和台灣的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
李登輝作為國民黨中的本土派,本想為保住國民黨統治的地位,拉攏閩南人選票。但是適得其反,2000年大選時,國民黨在執政了半個世紀之後,被民進黨擊敗,成為了台灣的在野黨,從此跌入了一蹶不振的階段。財團法人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賴怡忠博士認為,國民黨到現在還沒有勇氣承認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個在野黨,認為第一次總統的選舉的失敗是內部分裂造成的,第二次總統選舉失敗是由於槍擊事件等偶然因素造成的。他認為,國民黨不是沒有重新執政的可能,但前提是必須要完成黨的自身改革,對自己進行徹底的反思。
現在,國民黨內部充滿了內憂外患。除了內部領導人更替沒有完成之外,還陷入了財政上的困境。國民黨黨工至今還沒有拿到11月的薪水,工會已經向台北市的勞動局提出申訴。與親民黨和新黨的融合進程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國民黨主席連戰提出的合並計劃並沒有受到夥伴黨派的支持。台灣時政評論家胡忠信形容說,國親陣營的合並如同一盤剩菜,過一段時間就從冰箱裡拿出來加熱,然後又放回冰箱冷藏,如此重複幾次,菜已經變餿無法下嚥。合並的議題很難再鼓動泛蘭支持者的熱情。馬上就要舉行的台灣立法院選舉,國民黨也將難以擺脫連敗的厄運。賴怡忠博士認為,以馬英九為代表的國民黨新生代在今年總統大選的衝突中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政治勇氣和責任感,也許國民黨要等到比馬英九這一代還年輕的第三梯隊才能真正有所變革。
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系教授施耐德認為,現在的國民黨已經不再是1988年蔣經國去世前的國民黨了。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國民黨實際上名存實亡。面對未來嚴峻的挑戰,歷史悠久的國民黨的前途到底怎麼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