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版义教课标: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季浏

季浏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3-08-28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 


论文导读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版义教课标”)作为未来我国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备受关注。为此,本刊约请新版义教课标修订组组长季浏教授撰写《新版义教课标: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一文,对新版义教课标进行全面和深刻的解读。新版义教课标重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教育和体育的重要文件精神,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论文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健康生活方式,解决学校体育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新版义教课标构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等要素,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即课程目标设置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针对核心素养、教学情境与方法利于培养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考评核心素养,对于促进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长远影响。


作者简介



     季浏,华东师范大学教学委员会主任、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体育界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首位“双名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名师),首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现任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六、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教育部体育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30多部,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

  本文引用格式

季浏.新版义教课标: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2, 46(6):1-9

新版义教课标: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和指导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通过广泛调研、征求意见、不断讨论、反复修改,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3年多的修订,2022年4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版义教课标”)正式颁布。新版义教课标最大的特点和亮点就是确立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核心素养为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业质量、学习评价等都围绕核心素养而展开。换言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是核心素养,落脚点也是核心素养,教师为核心素养而教,学生为核心素养而学,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看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总之,核心素养引导着未来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1

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

1.1  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体育运动领域,关于素养概念有不同的表达,如体育素养、身体素养、核心素养等,每个概念及其内涵都有自身的背景和目的,不存在谁好谁不好的问题。不同的概念及其内涵大同小异,其本质都是通过体育运动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使用核心素养概念偏重于从教育和课程的角度思考,而且要服从国家教育发展大局。在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根据统一要求所有学科都使用了核心素养概念,在遵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学科凝练本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而且,所有学科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几乎都一样,唯一的区别是课程名称不同,均强调通过各自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版义教课标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核心素养针对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从大的方面来讲,核心素养指的是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告诉我们,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于人的培养。具体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是基于理论研究、广泛调查访谈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和特点等凝练和提出的,且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正如新版义教课标指出的,“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无须赘述,运动能力肯定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所以将健康行为作为核心素养,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和研究:①本课程的名称就是体育与健康;②本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③体育与健康具有天然的联系;④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要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安全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体育品德最能体现体育学科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对人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对而言,如果对应核心素养的定义,运动能力侧重对应关键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分别侧重对应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

     新版义教课标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的上述三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在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全面发展,并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这提示我们,三个方面核心素养虽然从理论框架上看相互独立,但在实践中是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作用于同一个学生身上,既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又能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进行教学,即不能这节课培养运动能力,下节课培养健康行为,再下节课培养体育品德。应每节课都要致力于三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每节课的累积,促进学生全面形成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

1.2  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意义

1.2.1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抓手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就是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强调教育的本质主要不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人。学校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就必须改变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品德,重智育、轻体育的现状,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有学者指出: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剂。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和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应摒弃“运动技术中心论”,改变只重视运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困境,实现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和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1893年教育学家伍德所言,体育的伟大理想不仅限于身体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育与全面教育的关系,然后是使身体能在个人生活的环境方面、训练方面或是文化方面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伍德和郝瑟林顿还指出,体育教育既不是单为身体,也不是只为精神,而是要发展因教育活动而实现的一切能力。

     “立德树人”作为一个总体要求,如何落实,需要有抓手,这个抓手就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针对学生的能力、品格、价值观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品格和价值观是对一个人的整体描绘,培养好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核心素养就是在学校体育领域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2.2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坚持“健康第一”的重要体现

     近20年来,党和国家几乎所有的教育、学校体育文件都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或指导思想。例如,199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200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更加指明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主渠道,更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及党和国家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强调“健康第一”都是针对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而言的。

     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体现体育为健康的价值追求,以期改变我国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不佳,特别是体质健康依然令人担忧的现状。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都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其中:运动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健康行为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品德属于道德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进学生的道德健康。

1.2.3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养成终身体育能力和健康生活方式

     核心素养是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根本和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长远意义。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运动技能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这是不全面的认知,运动技能只是基础之一,而不是基础的全部。例如,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会了某几项运动技能固然重要,但这几项运动技能难以一劳永逸,伴随一生。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中老年阶段,在中小学学习的一些项目的运动技能难以运用,大多数人大概到中老年阶段不会再去踢足球、打篮球、练体操,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环境条件、工作时间等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可见,是否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不是由运动技能决定的,而是由在中小学时期形成的核心素养决定的。换言之,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决定了人们是否坚持体育锻炼,是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运动能力强决定了其在不同年龄阶段学习新的锻炼项目既快又好,健康行为的养成有助于其养成有规律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健康的意识以及具备维护健康的能力,良好的体育品德有助于其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终身坚持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方式。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在中小学时期形成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4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解决学校体育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学校体育领域一直存在三大严重问题,即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依然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上了12年体育课一项运动技能未掌握,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进而不喜欢体育锻炼。近些年这三大严重问题虽然有所改变,但并未出现根本性好转;虽然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内部因素起主要作用。就外部因素而言,主要是应试教育造成学校对体育工作的藐视、家长对孩子体育锻炼的忽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轻视,导致侵占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现象比较普遍。就内部因素而言,主要是不少体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并未真正转变,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教学方式循规蹈矩,课堂氛围沉闷乏味。长期的实践和事实表明,如果继续按照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难以得到培养,亟待继续深化改革。只有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够逐步解决上述三大严重问题。例如,重视对运动能力的培养就会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动”起来的时间和机会,从而摒弃每节课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普遍情况;就会引导学生学练和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摒弃单一技术的碎片化教学;就会注重创设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并让学生多参与比赛或展示,从而摒弃以简单情境为主的教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等健康行为,以及不怕困难、勇敢顽强、坚韧不拔、团结协作、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三箭齐发”就能有效解决上述三大严重问题。当然,前提是体育教师要扎扎实实围绕核心素养去实施每节课的体育与健康教学。

2

围绕核心素养构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新版义教课标构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等要素。其中,教学实施包括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强调这些要素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既要重视每个要素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又要注重几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图1),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鉴于学业质量和学习评价主要考评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第3节中单独阐述。

2.1  要素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理论上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各自独立,可分开阐述,但从实践上讲,几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引领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而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支撑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设置,那么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学情境与方式的运用、学习评价的实施等都需要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展开。也就是说,课程的出发点是课程目标,教学过程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落脚点是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而形成核心素养培养的闭环系统。任何一个环节不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或落实不到位都可能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就培养不好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课程内容角度看,如果运动项目的教学还是只注重技术而忽视战术,不让学生进行对抗学练或比赛,也不鼓励学生通过多途径观赏高水平体育比赛,且采用每节课单个技术的教学而不进行结构化运动技能教学,则难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也不可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及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从教学方式角度看:如果课堂教学还是只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单一教学方式,而不采用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如果体育课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说教课,而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时间,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道理很简单,核心素养主要不是靠教师说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学练出来的。因此,未来应按照新版义教课标的新精神和新要求,整体设计和实施有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

2.2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连,核心素养指引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体现核心素养,或者说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课程目标指期望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达到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对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期望。

     新版义教课标针对三个方面核心素养提出三点课程目标。针对运动能力核心素养提出的课程目标是“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具体表述为:“学生能享受运动乐趣,掌握各种体能的学练方法,积极参与各种体能练习,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相应要求,改善体形,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在学练多种运动项目技战术和参与展示或比赛的基础上掌握1~2项运动技能;认识体能和运动技能发展的重要性,掌握所学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并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规则;经常观看体育比赛,并能简要分析体育比赛中的现象与问题;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概而言之,这一目标旨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会运动、懂运动、乐运动。

     针对健康行为核心素养提出的课程目标是“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表述为:“学生能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加校内外体育锻炼,逐步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掌握个人卫生保健、营养膳食、青春期生长发育、常见疾病和运动伤病预防、安全避险等知识与方法,并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保持良好的心态;主动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知道在不同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逐步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而言之,这一目标旨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健康认知、掌握健康技能、健康安全生活。

     针对体育品德核心素养提出的课程目标是“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具体表述为:“学生能理解参与体育学练、展示或比赛对个人品德塑造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遇到困难或挑战自身身体极限且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与同伴一起顽强拼搏;遵守体育游戏、展示或比赛规则,相互尊重,诚实守信,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充满自信,乐于助人,表现出良好的礼仪,承担不同角色并认真履行职责,正确对待成败;能将体育运动中养成的良好体育品德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概而言之,这一目标旨在通过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发扬体育精神,养成体育品格,遵守体育道德。

     由此可见,三点课程目标就是三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具体化。三点课程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同时作用于一个学生身上。实现了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好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将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学习目标。

2.3  课程内容设计围绕核心素养

     新版义教课标围绕核心素养设计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从宏观层面而言,新版义教课标提出了课程内容要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等设计理念。所谓保证基础,指为学生未来的体育学习、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处所言的基础不仅指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知识和技能、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谓重视多样,是指重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等不同的课程内容方面。其中:基本运动技能包括移动性运动技能、非移动运动技能、操控性运动技能;体能包括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反应能力、位移速度、协调性、灵敏性、爆发力、平衡能力;专项运动技能包括球类、田径类、体操类、水上或冰雪类、中华传统体育类、新兴体育类等6类运动,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每一类运动中至少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多种运动项目的学习乐趣;健康教育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5个领域;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版义教课标重视的“新”课程内容,强调体育与健康与其他学科以及国防教育、劳动教育的联系,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主要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之中。所谓关注融合,指不仅强调本课程知识与知识之间、技能与技能之间的融合,而且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体能与技能融合、学练与比赛或展示融合、跨学科融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强调运用,指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能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设计理念既体现了义务教育基础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以及本学科的特点,同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选编和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中观层面而言,不管是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还是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都由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3个部分组成。其中,内容要求指学什么内容,学业要求指学到什么程度,教学提示指针对课程内容和学业要求怎样进行教学。这就使课程内容由“死内容”变成了“活内容”,由孤立的知识点变成了结构化知识,由教知识的过程变成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因为学业要求就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针对课程内容提出的,教学提示就是针对课程内容如何教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描述的。这使得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也反映出新版义教课标所提出的课程内容有别于以往的认知,赋予了课程内容新的含义,使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此外,就专项运动技能而言,新版义教课标强调要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6个方面进行教学。这有别于以往的体育教学主要针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学,这种“知识中心论”的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6个方面的教学不但能促进学生完整掌握和全面理解所学的运动技能,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从微观层面而言,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每节课应进行结构化知识和技能教学,摒弃以往单一知识和单个技术的教学。毋庸置疑,一节课只让学生学练足球的脚内侧传球难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只有让学生学练组合技能,并在对抗、比赛或展示中运用,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人提出疑惑,不学练单个技术,怎么能够参与一项运动的对抗、比赛或展示。然而,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每节课都在学练单个技术,学生并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单个技术的掌握主要不是靠“静态”的反复练习,而是通过经常运用才能真正掌握。况且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需要完美掌握动作技术才能参加对抗、比赛或展示。还有人认为,如果不形成正确的单个技术的动力定型就参加对抗、比赛或展示,那么动作技术就可能“走形”。需要说明的是,并非不需要正确的动作技术,而是不能只学练单个技术,况且单个技术的正确与否除了必要的专门练习外,更需要通过在真实运动情境中不断运用来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因此,对于每节课仅有单个技术教学的情况必须进行改革。

2.4  教学方式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版义教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倡导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式主要指在教学中要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应改变一直以来几乎是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单一教学方式,以及集体操练的教学组织形式;应将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将集体操练与分组合作学练、个人学练相结合,实现“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体悟、积极思考,促进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向培养核心素养的方向转变。

     (2)采用完整的学习活动。完整的学习活动指有明确目标、丰富内容、真实情境、多种方法的活动。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游戏活动、情境教学、主题教学等都属于完整的学习活动。开展完整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全面理解和深刻体验,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实现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得。要摒弃说教课、“放羊课”、“安全课”、单一技术课、测试课等,因为这些课不符合完整学习活动的要求,不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运动体验和更多的收获。

     (3)创设多种复杂的运动情境。所谓复杂的运动情境指动态变化的、结果难以预料的场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复杂的运动情境主要包括游戏练习、对抗练习、比赛或一套完整动作的展示。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灵活应对变化、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要摒弃以往只采用简单运动情境的教学,因为简单运动情境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简单运动情境、中等复杂运动情境、复杂运动情境有机结合,以创设复杂运动情境为主。例如,篮球的原地和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足球的脚内侧传球和直线运球等练习情境是简单运动情境,篮球的传球—运球—投篮组合练习、足球的传球—运球—射门组合练习、基础战术配合是中等复杂运动情境,篮球和足球的对抗练习、教学比赛等是复杂运动情境。

     (4)科学设置运动负荷。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增强体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培养体育品德、增进身心健康的基础。新版义教课标强调每节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并提出了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应达到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有效实践的证明,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运动负荷偏低甚至没有运动负荷而导致的“不出汗”体育课的问题,让所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毋庸置疑,没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版义教课标所指的运动负荷由群体运动密度、个体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衡量,并给予了清楚的定义。其中:群体运动密度是指一节体育实践课中所有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个体运动密度是指一节体育实践课中单个学生的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运动强度是指动作用力的大小和身体的紧张程度,常用心率表示。每节课的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将运动密度分成群体运动密度和个体运动密度,主要目的是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运动时间。其中:群体运动密度强调班级所有学生的整体运动时间,就是为了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让学生集体停顿下来进行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队形调动等的时间,保证大多数时间所有学生都在运动;个体运动密度主要考虑到一些运动项目需要学生有排队等待练习的时间,所以强调个体运动密度不低于50%,目的是保证每个学生的基本运动时间。为了保证运动负荷要求的达成,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为学生学会运动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新版义教课标强调每节专项运动技能课应有10 min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10 min体能练习包括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练习。考虑到现在学生的体质和运动基础较差,在每节课中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运动负荷,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增强学习效果。

3

围绕学业质量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关系密切,学业质量需要通过学习评价来衡量,学习评价针对学业质量展开,两者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正如新版义教课标指出:“重视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为教师有效教学、学生积极学习及学习评价指明方向。通过综合性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形成核心素养。”

3.1  学业质量是核心素养的具体行为表现

     新版义教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某一水平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用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本标准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的具体表现。”①学业质量的制定是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核心素养来考虑的,换言之,学业质量反映的是学生达成核心素养的水平或程度。这有助于引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朝着提升学业质量的方向发展,也保证了学生更好地养成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又是三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具体行为表现,这些行为表现有些是定量指标,有些是定性指标,但都尽量具体明确,保证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评价、可操作。②学业质量按照不同水平制定,即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分别有学业质量标准,而且不同水平的学业质量标准具有关联性和进阶性,保证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不断的学习而提高。③学业质量要结合课程内容来制定,虽然不同的课程内容具有共性特征,但更有个性特征。这就需要制定不同课程内容的学业质量,如基本运动技能学业质量、体能学业质量、健康教育学业质量、专项运动技能学业质量。在专项运动技能方面,还分为球类运动学业质量、田径类运动学业质量、体操类运动学业质量、水上或冰雪类运动学业质量、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学业质量和新兴体育类运动学业质量,可大大提高学业质量的针对性。学业质量将学习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上下贯通,起到“桥梁”的作用,保证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得到有效培养。

3.2  学习评价围绕核心素养开展

     新版义教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价与考试是通过系统收集学生的课内体育学习态度与表现、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与成效、健康行为等信息,依据学业质量对所反映的核心素养水平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活动,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途径。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发展核心素养。”由此可见:①学习评价的目的就是评判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而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是通过学业质量中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的。具体而言,评价的内容既要关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情况、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②要准确、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就必须依据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情境等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因此,要摈弃以往只注重定量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单一评价方式,因为单一评价方式只能评价学生核心素养某些方面的表现,不能评价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水平。例如,如果只采用定量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可能只能评价100 m跑多少秒、跳远跳多少米等,但100 m跑和跳远成绩背后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体育品德等就难以评价。③对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评价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水平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提高课程育人能力和水平。

4

结束语

     新版义教课标实际上就是一部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标准。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灵魂,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解决学校体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从“知识中心观”向“素养中心观”转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通过聚焦于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核心素养实现这一目的。要改变重技术、轻能力,重知识、轻育人,重体育、轻健康的倾向,将单纯传授知识和技术的过程转变成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所有要素或环节都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展。学习目标的设置要基于核心素养、教学内容要针对核心素养、教学情境与方法要利于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要考评核心素养,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脱离核心素养,并重视不同要素或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要改变学习目标设置技术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情境与方法单一化、学习评价简单化的倾向,每一个环节均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就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本文刊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为方便阅读,此处删去原文注释,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推荐阅读:

对我国20年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若干认识问题的澄清与分析/季浏 运动密度对青少年运动能耗与体质健康的影响/蔡瑞金,季浏,尹杰,等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演变及反思/陈长洲,  王红英,项贤林,赵艳艳,彭国强近30年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基于《美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报告》的文本分析/胡小清,唐炎,刘阳,等质疑与辨正:学校体育健康追求的强度关联——基于体育课程教学特定运动强度的审思//熊文 近20年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回顾与反思//毛振明


往期目次: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2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1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0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9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8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7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目次、摘要及全文《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目次、摘要及全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