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区的蓝天上白云飘
2015年10月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二战结束那年,罗尔夫·贝克曼(Rolf Beckmann)刚刚十岁。德国当时满地废墟。和很多其他邻居的孩子一样,来自杜伊斯堡的贝克曼学习了工程专业,毕业后在附近的梅德利希铁厂(Hüttenwerk Meiderich)上班。梅德利希铁厂位于德国工业心脏--鲁尔区。在这里,德国战后重建的经济奇迹意味着:不惜一切代价生产更多的煤,更多的钢,更多的电。
但生活在人口十分密集的鲁尔区居民也要忍受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端。50年代的时候,工业生产设备还没有除烟除尘设备。工厂的废气不经过滤就排放到大气中。
"天使在烤饼"
鲁尔区就是一个大熔炉。贝克曼回忆说:"在高炉中炼铁会产生很多矿碴。热矿渣被露天堆放,把整个天空都映红了。"在鲁尔区长大的孩子都知道这一现象。他们的父母告诉他们:"这是天使在烤饼。"
今年80岁的贝克曼说,当时鲁尔区的空气 "雾蒙蒙"的。他可以区分哪些灰尘来自哪家钢铁厂。"外面窗台上全是灰尘。白衣服不能挂在外面晾干,会留下黄色的污渍。"
"地区的普遍现象"
50年代时,鲁尔区的居民为400万。几乎所有人都依赖煤钢行业养家糊口。每次当天使在云端烤饼的时候,老百姓都在地上致富。鲁尔区必须承受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德国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将工业区环境损害作为"地区普遍现象"写在法律中。但工业革命后肆无忌惮的污染给鲁尔区带来的严重的后果:病人越来越多--肺癌、白血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1959年,法兰克-米夏埃尔·鲍曼搬到了鲁尔区的大都市埃森。"我们搬到了一个新房子,外墙是黄色的。但短时间之后,我们的外墙就黑了。"今天,鲍曼是北威州能源署(EnergieAgentur.NRW)的总经理。他工作的重点就是提高能效、节能减排。
鲁尔区的环保问题在1961年德国联邦议会大选时就成为焦点。但是德国社民党总理候选人威利·勃兰特(Willy Brandt)提出了一句口号:"让蓝天重返鲁尔区!"
光在鲁尔区新建花园是不够的",鲁尔区原住民贝克曼说,"人们需要新鲜的空气。"能源署总经理鲍曼说:"政府了解了老百姓的真实愿望。企业也都意识到需要采取环保措施。在相应环保法律得到通过之后,所有企业都必须遵守。这样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能够接受。"新的法律强迫所有工业企业引入最先进的除尘过滤系统。如今,鲁尔区的天空真的变蓝了。北威州已经从煤钢工业成功转型升级为服务业、科研和文化中心。
环保技术,鲁尔区制造
正因为北威州的结构转型,鲁尔区的环保技术在世界上十分热门。能源署的总经理鲍曼说:"德国的技术世界一流。我们有很多的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专攻各类环保难题。科研设计出的产品技术被销售到世界各地,在全球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很多环境技术中小型企业在北威州能源署的召集下,联合成了产业链的联盟。鲍曼对企业的实力信心十足:"鲁尔区的环保技术高效耐用。"
鲁尔区走过很多弯路",贝克曼说,"人们在这里积累的经验应该传授给那些新建工业设备的地区,不要让他们走我们的老路。"贝克曼退休之后,他原先就职的铁厂1985年也关门了。这一大型工业厂区如今被改建成杜伊斯堡北区风景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Nord)。原来堆放铁矿石的仓库如今可以攀岩,警察和消防队可以在储气罐里练习潜水。贝克曼在这里义务当导游。这也是北威州结构成功转型的具体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