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带动性观念变革,同性恋研究进课堂
2005年8月26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博士在他的课上讲到“同性恋”这一章时,发现他的学生们都不禁竖起耳朵,仔细倾听。他在接受英文报纸Shanghai Daily采访时说:“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课题是多么地感兴趣。”
9月的新学期,复旦大学将开设一门面向本科生的《同性恋研究》的课程。有几百位学生报名选修这门课,不过规定的选课人数只有100名,目前已经额满。
为本科生开设有关同性恋的公共选修课,在中国高校中还是史无前例的。孙中欣博士希望通过这门课首先消除人们对同性恋现象的忽视和偏见。长久以来,性话题在中国高校都被假惺惺地予以回避。开设这门课,正适时顺应了从九十年代开始的中国性观念的变革。
没毕业就没有性
直到几个月前,中国高校的大学生还不允许在毕业之前结婚。在取得毕业证书之前,任何人在“恋爱”上出了问题,都有被迫退学的危险。保守的北京大学甚至停止在去年12月的世界爱滋病日向学生免费分发避孕套。
一直以来,中国的大学生们都在与假正经的社会约束和保守的性道德观念作斗争。虽然大学生结婚的禁令已被解除,但是同性恋仍然是个禁忌。在中国的封建年代,双性恋现象在并不鲜见。柏林工业大学的汉学专家李奥特纳女士(Mechthild Leutner)说:“(在古代中国,)除了正式婚姻外,同性恋关系是非常普通的。”在汉语古文中就有“断袖之癖”、“余桃”等对同性恋的各种说法。
“过去,只要家庭和生儿育女的传统不受到威胁,纳妾甚至同性恋都会被社会所接受。” 李奥特纳女士说。反而在现代社会,同性恋者绝大多数不敢公开自己的性取向。
在中国, 90%的同性恋者以正常的婚姻为掩护,避免来自朋友,邻居,同事的压力。专家们估计,13亿中国人中,同性恋的比例约为7%。
去年中国官方已经放宽了对同性恋的法律规定。1997年起,同性肛门交鞲不会再受到惩罚;2001年起,同性恋也不再被视为精神疾病。在此之前,同性恋一直被看作是西方颓废堕落生活的标志。
爱滋病的启蒙运动
在这第一次翻身仗中,原本共产党员用来互相称呼的“同志”,现在成了称呼同性恋者的时髦词。上海和北京是这场变革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中心。复旦大学开设的选修课,说明这一运动已波及到中国的象牙塔。
两年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高燕宁教授首先为研究生开设了《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课程包括到同性恋酒吧进行实地考察和各种关于与同性恋问题的讲座。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秦士德是少数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社会知名人士。他在课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上,聆听关于爱滋病的威胁,男性性感带,手淫等话题,使得一些学生都不禁感到脸红。
然而在中国,普及爱滋病常识却是当务之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世界爱滋病大会上,专家们警告说,到2010年中国感染爱滋病毒的人数将突破一千万大关。对同性恋的偏见将直接导致这一结果成为事实。高燕宁教授希望通过这门课帮助学生们树立对同性恋的正确认识,消除歧视。
在备课过程中,理论教材的缺乏是个难题。在中国有关同性恋的研究资料少得可怜,用于授课的教科书根本就没有。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