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救援谁更胜一筹?机器人还是搜救犬?
2023年2月1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土耳其、叙利亚发生大地震,尽管找到幸存者的机会每天都在减少,但救援人员仍几乎24小时全天候工作。
在瓦砾堆下寻找生还者的方法有几种。直接沟通是其中之一。当志愿者和救援人员认为听到有生命迹象的声音时,会立刻停止手头工作前去救援--有时被掩埋者会以喊叫或击打的方式来引起注意,甚至可以向家人朋友发送短信或WhatsApp消息。
然而,这其实是例外情况。通常情况下,救援人员在寻找幸存者时会通过其他途径。欧盟CURSOR(在搜索和救援行动中协调使用小型机器人设备和先进传感器)项目于周二展示了用来帮助从震后废墟中营救人员的机器人和无人机。
这种小型轮式机器人配备了红外线和热成像摄像机,并通过一根小管子从坍塌地点吸入空气,检查其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和人类蛋白质。这使得人们在废墟下也可以被定位。借助扩音器和麦克风,行动指挥官可以与被掩埋对象取得联系。无人机可以为救援人员提供坍塌现场的3D图像。
由于持续不断的余震,寻找幸存者对救援队来说“非常危险,因为一切都在坍塌”,计算机科学家、凯泽斯劳滕工大机器人系统学科系主任卡斯滕·伯恩斯(Karsten Berns)说道,“人们希望通过这种自主系统来改善这一点。”
救援机器人能做什么?
伯恩斯是机器人地震救援方面的专家--他的团队在 2016 年参与了一个类似于 CURSOR 的欧盟项目。伯恩斯在ICARUS项目框架下研发的机器人旨在使救援工作更容易。包括配有红外传感器的小型履带式车辆,以及类似挖掘机的大型机器人。它们可以移动重型残骸或建筑物的部分,并且可以在一公里外实现操作,因此不会有任何挖掘机司机会被置于危险之中。整个过程中,摄像头可以将机器人“看到”的内容传输到控制中心。
一些可以驶入倒塌房屋的机器人同时也配备了气体传感器。地震发生后,由于管道被损坏,不仅有坍塌的危险,发生瓦斯爆炸的风险也很高。
离投入使用还有很长的路
无论伯恩斯的机器人还是CURSOR项目的样品机都只是通过研究开发的原型样机,仅在一些演示情形下进行了测试。
此次发生的土耳其、叙利亚大地震,这些机器都不能用来帮助找寻被埋人员。在真正的灾难中可投入使用的批量化生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必须要弄清的费用问题。生产如此昂贵机器的费用该由谁来承担,前往地震地区的运输费用又由谁来支付?伯恩斯在德国之声的采访中说,在研究领域,没人能承担这样的成本,他表示业界需要承担这些成本。
哪个更好:机器人还是救援犬?
搜救犬的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是:它们不是原型样机。这些动物目前正被调用,在土耳其和叙利亚震后的废墟下搜寻幸存者。德国也派出了配有搜救犬的救援队前往地震灾区展开救援。
狗可以嗅到汗液、荷尔蒙、血液、排泄物甚至人的呼吸。当它们嗅出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时,就会吠叫,并来回刨抓。
使用动物的另一个好处是:它们不依赖于救援机器人工作及数据传输时所需的电力或网络。相比之下,志愿者只需额外带上水和狗粮。而建立网络连接则困难得多。
根据伯恩斯的说法,目前机器人技术还不够成熟,还不足以匹敌一只优秀的嗅探犬的鼻子。
伯恩斯说:“我会说,眼下仍是牧羊犬的表现更佳。”当然,机器人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搜救犬无法进行摄像传输,而且它们不能像小型车辆那样被精确地控制。
最后决定由人来做出
在进行ICARUS项目时,伯恩斯和他的团队曾短暂地幻想过将救援团队派往哪些建筑物的决策自动化。然而,积极的救援者们很快令他们打消了这个想法。
当坍塌的风险太大时,有时团队不得不决定放弃被困人员,以免危及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而这个决定不能交给机器人来做。
“因为(这样的决定)即使对于人类专家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伯恩斯说。“废墟下的人们会很高兴有人要来救他们了,而专家们则很清楚地知道:我们救不了他们。”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