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默科齐"迎来"默朗德"?
2012年5月14日两个人在多维尔的海滩散步的身影,亲密的会晤与电话交谈,在新闻发布会上心领神会的眼神交流-这一幕幕让人想起"默科齐"这个称呼,这曾经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这对金钢组合的别称。他们曾经在多少个夜间会议中商谈解决欧元危机的方案,讨论如何将欧洲从债务的泥潭中拯救出来。
"默科齐"属于历史
"默科齐"的时代结束了。保守派的萨科齐在法国最新一次大选中败北,社会党人奥朗德接任萨氏成为法国新一任总统。"默科齐"( "Merkozy" )会变成"默朗德"("Merkollande" )吗?事实上,从历史来看这样的姓名组合并不新奇。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在北约双重决议(Nato-Doppelbeschluss)的问题上受到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支持,二人也因此被媒体称作"施密特朗"("Schmitterand")。
德国外交政策协会德法问题专家德美斯迈(Claire Demesmay)指出,德法两国来自不同政治党派的政府首脑往往合作更为紧密,原因就在于两国间的差别对于欧洲的合作会起到积极作用。"我们之间之所以能够合作愉快是因为我们代表了不同的立场,这样也就代表了整个欧洲。"
错觉导致误会
最重要的在于应该具备做出妥协的能力。德美斯迈说,德法两国的保守派和两国的社会民主派都不真的具备可比性。"在类似的党派组成的政府进行合作时容易存在一种错觉,仿佛这两个政府的合作可以走得更近,而结果却是这种错觉导致了误会的生成。 "法国社会党人对欧洲央行角色的看法和德国社民党人完全不一样。前者要求欧洲央行也向主权国家提供资金,这种意见对于德国社民党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德法之间的友谊是欧洲融合的基础。法国前外长舒曼(Robert Schuman)曾在1950年说过:"欧洲各国的联合的前提是法国和德国长达百年之久的对立先得到消除。这一进程首先要从德国和法国开始。"
德国前总理阿登纳(Konrad Adenauer)在同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唱对手戏时达成了两国间的和解,也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础。1963年,阿登纳和戴高乐共同签署《爱丽舍条约》。这项条约成为两国间特别是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欧洲政治等方面合作的基础。该条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双方共同的青少年和文化政策。
戴高乐和德国前总理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同时在任期间,虽然双方都代表了保守派的立场,但是当时德法两国间的关系并没有显得更为亲密。到了勃兰特(Willy Brandt)担任联邦总理的时候,他也不觉得和时任法国总统的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德法关系在1974年进入了"新纪元"。那时候社民党人施密特担任德国总理,担任法国总统的是代表平民自由派的德斯坦(Valéry Giscard d'Estaing)。共同经历了石油危机的二人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是在经济政策方面却有着很多相似的策略。1975年在法国朗布依埃(Rambouillet)召开七国集团首次最高级经济会议。1978年,德斯坦同施密特联合制定出建立欧洲货币体系计划,为欧元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和解、合作、和谐
1992年,在"科尔-密特朗时代",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得以签订。另外,1988年德法建立安全与防卫理事会,自此每半年德法两国外交和国防部长就举行一次会谈。此后两国间还建立了经济和财政理事会。
到了希拉克(Jacques Chirac)和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的时代,德法两国在机构化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深。从2001年开始,德法两国政府首脑每8周就会举行一次"布勒斯海姆会晤"(Blaesheim-Treffen),协商对欧洲机构进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德法问题专家德美斯迈表示,她相信即便对于两国间的合作并不是必要的元素,德法两国政府首脑也会发展出一段和谐的合作关系。
作者:Daphne Grathwohl 编译:洪沙
责编:任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