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新冠病毒是否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
2020年3月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让我们先以奔驰汽车或者大众汽车为例:"德国制造"早已是过去式。汽车厂商如今自己只生产大概1/4的部件,其余都来自各个供应商,一辆汽车早已是一件由全球各地部件组装起来的产品。这种生产方式对物流的要求十分高,所谓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来自中国、装载有重要零部件的集装箱如果无法抵达汉堡港,大众、奔驰的生产线很快就得停工。
如今,这种场面在许多企业内都在上演。汽车产业、机械制造、中小企业、大型企业。而在医药领域,疫情更是恶化了本就紧张的重要药品供应形势。面对这一切,许多人都在问:这是否意味着全球化终结的开端?我们是否需要重新看待国际分工?是否应该把生产线搬回国内?除了过去三十年建立起来的世界化工厂,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生产组织方式?
生产线会搬回来吗?
那些将世界上的一切苦痛都归咎于全球化的人,要失望了:对于生产线是否会搬回来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这个问题根本无法用"是"或"否"来回答,因为国际分工毫无争议地急剧提高了生活水平,不仅仅在发达工业国家,在其他国家同样如此。国际分工让发展中国家成为了新兴门槛国家,让亿万民众脱离了赤贫。当然,我们也必须讨论劳工标准、社会保障标准、环境标准等问题。但是,如果将生产线"搬回国内",许多人会因此而失业。
每当美国总统特朗普说起"美国优先",说起"将就业岗位搬回国内"时,许多人都会因此而激动。而当德国经济部长或者法国经济部长说要提高欧洲内部的产能、"将某些经济领域搬回来"时,则极少有人为此而激动。
诚然,我们必须谈论某些方面,比如制药领域。德国、法国制药业的重要原料80%依赖外国、依赖中国供货的比例也高达40%,这里必须有所改变。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依赖呢?因为本土生产的成本太高了,医保体系也面临着巨大的价格压力。不过,"德国的许多工业品都掌握在中国人手中"这种说法却是错误的。德国经济是国际分工的重要一环,也是国际分工的主要受益者;德国经济并没有依赖某个单一国家。根据德国商会的数据,没有任何一个德国贸易伙伴在德国外贸中的比重超过10%。
回到19世纪?
新冠疫情危机当然会让许多企业开始思索:今后应该怎样简化自己的供应链、减少对单个供应商的依赖性?也许,部分企业财务人员会重新分析形势:准时化供应链(just-in time)是否真有必要?是否应该重新设立几个仓库?库存固然会抬升成本,但是像现在这样因为疫情而导致停工,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但是,欧盟驻中国商会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所说的"哪里最高效就在哪里生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种情况,也几无可能出现。若真这样做,也会伤及出口导向型的德国经济自身。目前,由于供应链受到了干扰,德国经济已经面临急速降温的风险,它的后果可能如十多年前的金融危机般严重:2009年,德国经济下滑了5%。要是全球化进程开倒车,5%不过是开胃菜。
难道我们真要回到各国本土生产的时代?回到19世纪?回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年代?谁要是这么盼望,就得仔细掂量一下那些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的人们,好好想想如何给他们一个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