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解密“德国模式”

2013年10月21日

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在危机中仍然能够增加就业、削减债务的能力令全世界赞叹。人们一直在讨论所谓“德国模式”,那么这个经济模式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

https://p.dw.com/p/1A3Dt
55668372 Tür in einer Mauer Deutschland Fahne Farben
打开成功的门图像来源: Fotolia/JiSIGN

(德国之声中文网)对于一国经济的成功来说,经济制度通常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它为经济活动提供框架条件。德国的经济制度被称作"社会福利市场经济"。它一方面依据资本主义市场竞争规律进行,另一方面又允许国家进行一些有利于社会福利的修正措施。

这一经济制度源自19世纪。"当时被称为铁血宰相的俾斯麦创立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制,从而开启了社会福利立法的道路。"前萨克森-安哈特州社会部长施莱博尔(Werner Schreiber)讲述道。社会保障体系依照平分对等原则进行,也就是说:雇员自己支付一半的保险费用,雇主则承担另外一半。在二战结束之后,德国又将社会保障的范围扩大到家庭政策、社会救济等其他领域,但这一原则仍然是如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此外,劳资协定自主权也是社会福利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施莱博尔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介绍道:"它指的是工会和雇主自由谈判达成劳资协定,国家不进行任何干预。"

在过去数十年,工会和雇主之间采取伙伴式的合作,使得德国工人罢工的频率很低--这对于德国的经济区位优势来说,又是加分点。

Prof. Uli Brückner von der Stanford-University. Schloss Wendgräben, Konrad-Adenauer-Stiftung.
布吕卡纳尔教授图像来源: DW/Z. Danhong

在周边国家的失业率不断向创纪录的高度攀升的同时,德国就业市场却创造了奇迹。目前全德国总就业人口达到4200万,这是联邦德国历史上的最高值。这样的成就要部分归功于10年前施罗德政府推出的劳动市场改革,所谓的"2010议程"。斯坦福大学柏林中心的教授布吕克纳尔(Uli Brückner)指出:"其中的关键一点就是创造低收入工作阶层,撤销对就业市场的管制,增加灵活性。这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当然另一方面也使得很多收入很低的工作应运而生。"

虽然德国目前新政府的组阁还在进行之中,但不管谁上台执政,都必须要对这项改革的负面次生效应进行清理。尽量从小处着手修改,避免像"2010议程"那样的大刀阔斧--如果把整个德国看作一家巨大的企业,那么这就可以算是其惯有的经营模式。布吕克纳尔对德国之声表示:"在德国存在一个广泛的社会共识,那就是我们用工程学的视角来看待很多事情。比如,我们的政治体系就像一个齿轮组,在一个整体的法制基础上,不同的行政机构之间环环相扣,互为作用。"

双轨制职业教育:高素质劳动力的保证

BERLIN - SEPTEMBER 05: Young men training to become metal workers bevel metal strips shortly before the arrival of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at the BildungsWerk Kreuzberg, a vocational training school in the immigrant-heavy district of Kreuzberg, on September 5, 2008 in Berlin, Germany. Merkel is visiting schools across Germany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unserstanding of the state of Germany's education system. (Photo by Sean Gallup/Getty Images)
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结合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政治的齿轮组有时会发出不和谐的嘎吱声,但实际经济生活中,德国的工程技术是非常优秀的。每年都有大约10万名工程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新鲜力量进入就业市场,这些年轻人刚刚在全德国200家技术应用高等学院或者大学的工科专业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和训练。不过,还有众多没有上过大学、但同样拥有精良专业素质的劳动力也为这个国家的高生产率做出了贡献。这要归功于德国闻名遐迩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这一制度最早源于中世纪手工业的学徒制。在双轨制职业教育中,年轻人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中锻炼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这样,每年都有值得信赖的一批专业技术工人培养成材,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德国经济界。作为德国经济主力军的中小企业从中受益匪浅。德国大约300万家企业中,99%都是中小企业,而其中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德国经济研究所(Institu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的勒尔(Klaus-Heiner Röhl)认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很多国家"反工业化"方兴未艾的同时,德国的工业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到大约26%的比重。他说:"这就是说,对于家族企业来说,老实本分地经营这间公司就是他们的全部工作;而在英国,可能一家公司早就涉足资本市场,可能会从大企业那里融资,然后有一天决定关闭在英国的工厂,把生产线转移到海外。"在德国,企业就是家族的生活重心,他们留在德国,企业也只会留在德国。

Dr. Klaus-Heiner Röhl vom Institu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Köln (IW) Copyright: IW
勒尔博士图像来源: IW

这些家族企业大多数拥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因此无需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这就保证企业的经营规划可以从长远着眼。经济学家勒尔解释道:"你不需要根据股市的情况来每个季度调整经营业务,而是制定长期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它而不急于求成。这就避免了过快的规模膨胀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Made in Germany"不是虚名

面对那些劳动成本低的亚洲国家的竞争,德国企业如果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仅仅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还不够。勒尔指出,"德国制造"这个标签所包含的要素还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一家企业不仅仅是出售一台机器就完事儿了,它还要负责安装,给买方企业的雇员进行操作培训,此外还要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维修热线。最终效果就是要达到全面保障机器的有效运转。"

"德国模式"的王牌就是高科技。德国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自然资源储备,因此除了依靠技术革新之外别无选择。德国11%的就业者在高科技工业领域工作,这一比例远远高出欧盟平均水平。每年投入在科研方面的经费有大约700亿欧元,超过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斯坦福大学欧洲研究项目的布吕克纳尔说:"我们拥有一个由马普研究所(Max-Plack-Institute)和弗劳恩霍夫研究所(Frauenhofer-Institute)这样的公立科研机构组成的完整网络,它们的科研点遍布全德国各地,可以与当地的工业企业开展合作,对一些还不适合立刻投放市场的科研项目进行协助推动。"

在科研领域,任何梦想都是被允许的。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人们却必须面对现实。在这方面德国也经受住了考验。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拥有比德国更加完备的能源、电信、道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网络。从柏林出发,人们可以在24小时之内到达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首都城市。这当然也和德国位于欧洲心脏部位的地理位置有关。布吕克纳尔指出,这里宜人的气候条件也是一大优势:"我们没有难熬的酷热天气,也没有灾难性的飓风,气候比较温和凉爽。因此几百年来,这里提供的经济生产和发展条件一直都要由于欧洲大陆边缘的国家。"

作者:张丹红 编译:雨涵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