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比锡:全球最大的读书节
2006年3月20日广告
90年代初期,让博览会的经理们和书商协会的决策者们绞尽脑汁的事情是,莱比锡应得到怎样的地位,能够做出怎样令人信服的成绩,今天,同样是这些人,他们对来访者的踊跃不得不折服。数以万人,十万人的读者,不畏道路的遥远,风尘仆仆地赶到莱比锡,为的就是感受书展的氛围,亲临作者的音容笑貌。
这就是莱比锡书展与众不同的地方。“莱比锡读书城”是书展成功的秘诀。书展期间,莱比锡成了文化的圣城,成了世界上文学和图书最盛大的节日。在最后的两天展期里,莱比锡的公共交通几乎全部转型,成了纯粹为书展服务的公交系统,进入博览会展览厅的可谓幸运,不过大厅早已水泄不通。这一景象更让人想起宗教节日,而不同书展相连。白天,书展在博览会大厅举行,晚上,书展则搬到市内,咖啡厅、舞厅、书店、教堂、图书馆等,全部开放,供作者朗诵作品,为读者作者提供交流讨论的场所。今年,莱比锡书展的最后4天里,举行了1800场朗诵会,比去年增加300场。
莱比锡书展显然是一次对准德国市场和德国读者的盛会,虽然,也有35个国家的出版社登台亮相,也有外国作家朗读作品。“莱比锡读书长夜晚”那天,在大学生俱乐部Moritzbastei有40位年轻作者同时朗诵他们的作品,面对的是同他们年龄相当的观众。年轻是莱比锡书展的一大特征。
它的另一特征是敢于将书展变成探讨德国敏感话题的论坛。前总理勃兰特的儿子朗读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Andenken”),女恐怖主义分子的女儿讲述母亲以及那个冷战岁月里情势的险峻。但另一方面,莱比锡能够给予的要比书展多得多,它不会忘记时事发展给城市带来的挑战,莱比锡到目前为止仍有两名在伊拉克遭绑架的工程师, 前途和生命都系于一发。于是,在书展期间,尼可莱教堂门前成了鲜花和蜡烛的海洋,人们为两名工程师的命运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