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上台:中国迎来老朋友?新对手?
2014年5月2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莫迪和人民党大胜的消息刚刚传出,关于印度今后外交政策走向的讨论便开始热烈起来。由于在2002年古吉拉特邦血腥宗教冲突中的角色颇具争议,莫迪在西方社会曾经长期遭到排斥。2005年,美国拒绝向其颁发入境签证便是一个被人们最多提及的例子。但相形之下,这位在印度以坚持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大力吸引外资著称的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却与中国互动频繁。
在其首席部长任内,莫迪曾经四次前往中国,访问地点主要是中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比如广东、江苏和上海等,目的是引进中国资金及展开经贸合作交流。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皮林(David Pilling)在莫迪当选后就曾评论道,莫迪政府治理下的印度会具有"中国特色",比如更为追求做大经济整体蛋糕,而非注重分配平均。
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教授、政治学者斯瓦兰·辛格(Swaran Singh)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莫迪的强势领导风格以及人民党在国会中的巨大优势使得印度新政府与北京看上去有某种相似之处。而这一点也许会让印中政府更为彼此欣赏,进而发展出注重商贸的双边关系。而同样由于强势领导人和国会多数的加持,印度新政府在推行经济开放及自由市场政策方面将会更具效率。
印度与中国争抢外资?
外界普遍认为,莫迪的印度在经济上将更加对外开放。但也有分析指出,新一届印度政府可能因此成为北京的强大对手。财经杂志《福布斯》的一篇评论文章甚至认为中国是印度本次大选中最大的输家。因为莫迪主导的印度将会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与经济增速放缓的中国展开激烈竞争。
但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研究室主任赵干城则认为,尽管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从长期而言对于外资的吸引力可能会有所下降,但是"现在西方的外国直接投资不愿意到印度有很多原因,印度也很难在一夜之间把情况改变。现在很多外国投资喜欢到中国,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中国,而是因为在中国的投资获利的可能性远远超过印度。"
莫迪频繁前往中国"取经",被外界视为印度领导人中少数对中国较为了解的人之一,选战中的莫迪依然体现出对华强硬的一面,尤其是在印中长期争议的边界问题上。今年年初,莫迪亲自前往印中主权争议地区阿鲁纳恰尔邦(中国称藏南地区)进行造势活动,并高调表示任何国家都不能将垓地区从印度手中夺走。莫迪担任总理之后,边界问题是否会继续发酵?
政治学者赵干城认为,莫迪有关争议地区的相关发言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选举语言":"因为中印之间如何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框架在2003年确立以后。莫迪上台以后也不会有太大改变,这些竞选言论对中印之间未来解决边界问题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边界问题依然难以解决
赵干城进一步分析称,"莫迪这次选举胜利百分之一百是由于国内政治和国内经济的原因。并不存在一个印度人民党或莫迪的外交政策,不存在这样的东西。中印关系和印度国内政治发展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由外交政策决定,而外交政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中印之间的重大问题,比如说领土争端,并没有印度人民党的领土争端政策,这方面政策印度从来就是两党一致的。"
尼赫鲁大学学者辛格同样认为,印度在领土争端方面的立场和政策从未有过根本性的改变,多年以来只是在解决纷争的方法上有所变化。新德里近年来日益趋向通过渐进务实的态度处理印中边界矛盾。最为重大的改变是在上届人民党政府瓦杰帕伊总理任内提出可以将"实际控制线"作为未来两国正式边界,而莫迪政府在这一点上不会做出任何变动。
而中国学者赵干城估计印中边界问题会处于长期搁置的状态,双方达成共识的几率很低:"整个亚洲的边界领土纠纷已经够麻烦了。迄今也没有看到有争议国家能够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中印也不会是例外。中方会继续尽最大努力和印度合作,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就尽量不让它失控。比如去年发生的边境帐篷对峙,如果在莫迪领导下再次发生类似的边境矛盾摩擦,双方仍然会尽最大努力寻求不让这些摩擦失去控制,双方已经有机制,无论谁上台都会按照原有逻辑处理。"
人民党此前执政期间的印中关系
印度尼赫鲁大学辛格教授表示,在1998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党执政期间,新德里与北京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有所改善。但在人民党执政的第一年,印度便进行核试验,印中关系也为此受到冲击。2003年,时任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标志双边关系出现实质改善。印度最终接受中方建议,通过政治途径解决边界争议,并将双边对话层级提升到领导人特使级别。也正是在瓦杰帕伊执政期间,中国正式承认印度对于锡金拥有主权。但辛格同时指出,瓦杰帕伊时代中印双边贸易出现下滑。
作者:石涛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