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重创菲律宾经济
2013年11月1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为了尽快向台风灾区提供救援,周二(11月12日),停靠在香港"华盛顿"号航母和其他5艘美国军舰将陆续启程赴菲律宾,部署在新加坡的一艘英国军舰也将前往驰援。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仅在受灾最严重的莱特省(Leyte)首府塔克洛班(Tacloban),就可能有1万人遇难。受灾总人数达1000万人,即菲律宾人口的十分之一,66万人无家可归。
灾害频仍
菲律宾属于全球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最大的国家。根据发展援助联盟(Bündnis Entwicklung Hilft)发表的《世界风险报告》,该国2013年在最具天灾风险国家的排名中名列第三,仅次于瓦努阿图和汤加。威胁这个群岛国家的除了风暴,还有洪水、地震和火山爆发。
这些灾害对菲律宾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联合国"减灾国际战略"(UNISDR)的专家维拉斯奎斯(Jerry Velasquez)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介绍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每年使菲律宾的国内生产总值降低0.8%。世界银行和菲律宾全国救灾协调委员会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还指出,除直接损失外,"间接和后期影响"也给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尤其应考虑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和环境成本。
联合国每两年发布的"灾害风险评估报告"(GAR)指出,"自2000年以来,菲律宾抵御自然灾害的资金始终存在缺口。"维拉斯奎斯介绍说,在台风"海燕"之后,菲律宾今年约合1亿2800万欧元的救灾预算已经告罄。
经济成长提高风险
维拉斯奎斯解释说,支出不断增加有多种原因,"在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需要疏散的人数也在上升。"这提高了抗灾的成本。菲律宾的疏散策略是及早转移,而不是在最后一刻撤退。这种方式的投入更高,因为必须说服居民这样做是必要的。为了动员当地居民,有的地方政府向每户同意疏散的人家分发5公斤大米,"这是很大的一笔开销",维拉斯奎斯说。在"海燕"到来前,菲律宾政府疏散了100万居民。
另一个增加成本的因素是经济的发展。这听起来似乎矛盾,但一个国家越富裕,其面临的灾害风险就越高。联合国本年度的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也指出,那些旨在提高竞争力和生产效率的投资,在无意中也拉高了潜在的损失风险。日本的福岛核灾难就是一个例子,核电虽然提高了日本的生产率和竞争力,但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也提高了人员和经济损失的风险。
菲律宾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尽管规模要相对小一些。菲律宾的经济增长达到将近7%,其基础之一是处于劳动年龄段的人口的增长。因此,如果为了短期利益而冒风险,那居民面临的威胁就会增加。比如,菲律宾的很多工厂建在滨海和江河沿岸,吸引了很多劳动力来就业。一旦发生风暴或洪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受灾。联合国的报告还指出,与工业国家相比,新兴国家的基础和工业设施抵御灾害的能力本来就差一些。因为对建筑标准和材料的要求较低,房屋更容易被损坏。
预防优于事后反应
为了减少人员损失、控制救灾成本,2010年菲律宾通过了一部"风险降低和管理法"。根据该法,应对灾害的战略应从事后反应转变为预防为主。此外对原本以灾后救援为目的的全国救灾预算进行了重新分配:预算的30%用于紧急救援,70%用于预防和降低风险的措施。
但维拉斯奎斯介绍说,在法律的具体落实上仍有很多地方不到位。政府实际上仍将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灾后的紧急援助。而迫在眉睫的任务是,在城市规划和投资导向上更多地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
作者:Rodion Ebbighausen 编译:叶宣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