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汉通婚,怎一个难字了得?
2015年5月30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维吾尔族的阿依古丽(Aygul)直到结婚那天才跟父母坦白自己交了汉人男朋友,并且要和他结婚。一年后,阿依古丽的父亲依旧因为女儿的婚事而恼怒不已,他甚至在北京的地铁里拳脚相加的教训了她一顿。这名26岁的网站编辑说:"他们一直逼我在父母和丈夫之间做出选择,并且要我离开他。"
在目前偏见日益加深和暴力不断发生的背景下,维汉通婚少之又少。北京统治下的新疆维吾尔人积怨已久,他们称自己的宗教、语言和文化受到严格的限制,部分人甚至盼望独立。
相反,中国却认为它为该地区带来了发展和繁荣,并指责极端伊斯兰分子勾结境外势力从事少量但却严重的暴力恐怖事件,去年一年就造成200多人死亡。
官方媒体卖力宣传维汉通婚--情侣们合唱政府和中共的赞歌--作为"民族团结"的标志。
"民族团结"几个字在新疆境内的宣传海报上随处可见,但是这些信息却与几百年来的分化格格不入。
汉人女婿的遭遇
阿依古丽说:"我12岁开始,妈妈就一直告诉我:'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找汉人男朋友'。""但是我上的学校是一所汉语学校,大多数同学和朋友都是汉人。"
她的丈夫肖禾(音译)是一名30岁的翻译。他已经遵循伊斯兰教规不再吃猪肉,为了给阿依古丽的父母留下好印象,他还手写了一封三页纸的维吾尔文信,但一切都徒劳无功。
汉人明先生(音译)与来自克拉玛依市的阿曼(Ahman)结了婚,当他第一次与女方父母见面时也遭遇了类似的反应。
明先生说:"他爸爸对我说:'如果你娶了我的女儿,我就和她断绝关系'。"他的妻子还是少年时就因为一个汉族男朋友而受到维族同学的攻击。她补充说:"我的父母认为我嫁给汉人是件丢脸的事。"
与汉人结婚的维吾尔人要么比较富裕、接受更多教育--因为他们通常去得是汉语学校,上得也是新疆之外的大学,要么非常贫困,主要来自密集的农业区,那里的汉人一般会说维吾尔语,而且尊重当地风俗。
分歧的真正原因
维汉双方通常都抱怨文化或宗教的不同造成分歧。但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 维吾尔文化专家芬蕾(Joanne Smith Finley)认为,那个真正、但却未言明的问题其实是政治。
她说:"阻止维汉恋爱或通婚的首要原因是民族矛盾,"她补充道,由于伊斯兰父权社会的特征,与汉人结婚的维吾尔女性通常面临最严重的排斥。"
芬蕾继续解释:"因为他们认为汉人娶维族妻子象征侵略。""中国在新疆发掘石油、天然气、黄金和玉,将维吾尔人边缘化,使其成为贫困且被剥夺权利的社会人群,这种背景下,如果一个中国人娶了一个维吾尔妻子,维吾尔人就会将婚姻视为中国对维吾尔人家园所做所为的缩影。"
新疆社科院研究员李晓霞介绍,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56个民族中,维吾尔族是族际通婚率最低的(有配偶人口中1.05%为族际通婚)。维汉通婚率仅有0.6% 。
她说:"维汉之间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巨大",更近期的数据也显示这种情况基本没有变化,"人们倾向于选择同族人谈对象。"
但是回族的族际通婚率却比维吾尔族的高出13倍,当然也因为回族说汉语,而且更多生活在中国的中心区域。
维族媳妇的经历
明先生父母的反应是典型的汉人对维吾尔人的态度:充满偏见和偶然的种族歧视。"我的父母认为维吾尔人都是小偷或者高价卖切糕的骗子,"这名28岁的国有企业经理如是说。
肖禾的父母是河北人,态度更加积极。"最初我的父母觉得有些奇怪,但是他们后来知道了她是北大毕业的,就说:'你的成绩从来都没那么好过,你的妻子那么聪明,很好。'"
这两对接受法新社采访的夫妇都因为话题的敏感性而要求不要使用真名。他们四个人都是一个"混合情侣"聊天群的成员,他们在网上交流经验和意见、为彼此打气。他们说,自己的婚姻之所以维持下来了是因为他们在北京生活。
肖禾说:"对我们而言,在新疆结婚和生活是不可能的事,社会压力实在太大。"
一些人认为当地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鼓励维汉通婚。但是,新疆且末实行近一年的民汉通婚最多奖5万元的政策至今鲜有成效。
在邻近的和田,许多人认为文化差异是不可逾越的。一位开餐馆的维吾尔人说:"除非女方皈依伊斯兰教,否则我永远不会让儿子娶一个汉族老婆的。""即使她信了伊斯兰教,我也会担心她不遵守我们的传统,不好好照顾我们的孙儿。她要成为一名很好的穆斯林,我才能接受她。"
出则车司机邢忠振(音译) 表示,汉人饮食文化里猪肉的地位将会成为主要的争执问题。他说:"我只会娶汉人,如果我娶了维族老婆,我们就永远不能一起吃饭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没什么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