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时期艺术商人扮演的角色
2011年7月10日纳粹时期柏林艺术市场展览
柏林积极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凭借电话簿、地址簿等资料,找到了柏林大约800名艺术商人以及艺术品拍卖家。他们发现,其中三分之一的犹太商人在1938年之前被迫放弃了艺术商的职业,与此同时,新的艺术商人跻身职场,艺术品的交易量大为增加,而这里没收犹太人艺术品或者强制其出售等措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犹太人不是被迫远离家乡、走上流亡的道路,就是被送到了纳粹集中营。
柏林积极博物馆正在举办"兴隆的生意? 柏林1933至1945年的艺术市场"展览。该展通过描述14位艺术商人的命运,展现了当年柏林艺术商业领域复杂的画面。波默尔(Bernhard Boehmer)是拥有纳粹政府发放的艺术商许可证的不多的商人之一,有了这张执照,他便有权对现代艺术品进行交易。该展览的负责人费舍尔-德弗伊(Christine Fischer-Defoy)说:
"波默尔是艺术家巴拉赫(Ernst Barlach)的好朋友。波默尔从巴拉赫艺术品的交易中获得了很多好处,虽然当时巴拉赫的艺术被划进'颓废艺术'的圈子,艺术品也遭到禁止。但另一方面,因为波默尔,巴拉赫的部分作品得以保留至今,免遭销毁的厄运。"
犹太艺术商人纷纷出走他国
战后,许多纳粹期间职业成功的艺术商人都用"挽救了艺术"替自己开脱。然而,犹太出身的艺术商人却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命运,比如弗莱希特海姆(Alfred Flechtheim)是一名从事当代艺术交易的商人,他于1933年离开了柏林,在伦敦和巴黎重开画馆,他的夫人留在了柏林。他们都认为,纳粹统治不会维持很长时间。他夫人后来无法离开德国。而弗莱希特海姆则客死伦敦。后来,在被送进纳粹集中营前夕,他的夫人贝蒂自杀身亡。贝蒂死后,他们的艺术收藏自然也不见了踪影。
另一名犹太艺术商人格劳坡也拥有特别交易许可证。他一直在柏林待到1939年,之后便离开了德国。他将生意全盘交给了同事朗格(Hans Lange)。朗格此后成了柏林地区没收艺术品最专业的专家之一,犹太人被迫离开或被遣送进集中营后,朗格就接管犹太人的全部家具及艺术品。
不是所有的艺术商人就像朗格那样见利忘义。非犹太出身的尼伦多夫(Karl Nierendorf)也是从事现代艺术交易的。他最后的一次展览展出的是马克的作品(Franz Marc)的作品,此后的1936年,尼伦多夫流亡纽约并在那里继续从事艺术品交易。他坚持不出售没收的艺术品,直到职业生涯的最后。
应更多注意作品的真伪
是否可以做出如下定论,即艺术交易是纳粹实现其政策的一部分并从没收驱赶犹太公民的过程中获利非浅?并非所有当代画廊人士都毫无保留地支持这样的观点。一次主题讨论会上,画廊家维特罗克(Wolfram Wittrock)认为,1937年之后,现代艺术品又可以交易了,但很大程度上并不公开。艺术品交易家巴森至(Tilman Bassenge)认为,人们应该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证实一幅艺术品的真伪上,而不是考虑艺术品归谁所有。他说:
"艺术品都有自己的历史命运,它们应该有自己的命运,因为对艺术的拥有总是时间性的,它们都是借来的作品。"
作者: Christiane Kort 编译:李鱼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