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万恶之源
2004年7月31日没有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和斯大林及其犯下的罪行便几乎不可能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称作20世纪的万恶之源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奥匈帝国王储遭暗杀本来最多可以引发的不过是一场地区性小规模的战争,而这样的小型战争在欧洲历史上是数不胜数的。然而,短短五个星期内,危机如同星火燎原最终导致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争的爆发。那么,究竟谁应对这场战争的爆发负责?迄今为止,历史学家们对这一问题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参与1914年7月危机的所有国家的政府都把战争当成实现各自利益的一种合法手段。而战争最后发展的规模是任何人都始料未及的。
在1914年之前的几十年间,欧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这一点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得到了体现。没有火车,几天之内调动数百万军队是无法令人想象的。战争每一天平均有6千人丧生,而整个战争则导致1千万人丧失性命,如果没有机关枪、重型炮、坦克、飞机和毒气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不可能进行这样的大屠杀。
1914年8月,本以为战争会很快结束的、开赴前线的士兵,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等待他们的却是何等残酷的命运。那些幸存下来的、数以百万计的士兵不是成为残疾,便是终身受到战争梦魇般的折磨。迄今,史学家们仍在就一个问题进行争论:为了争夺寸土而进行毫无疑义的厮杀,导致成千上万人的牺牲,为什么战壕中却没有发生起义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致命的,而更为致命的是它的结束,因为它为下一场战争孕育了萌芽。为了削弱敌国俄罗斯的力量,德国帮助列宁于1917年在圣彼得堡夺取了政权。这虽然是一个战争策略,但却造成了当时无法预见的后果。而1918年11月也同样造成了历史性的后果:当时签署停战协定的不是军方,而是一个刚刚成立的民主政府的代表,这便注定了停战协定最终是无效的。
凡尔赛条约遵循的不是在欧洲实现持久和平的目标,而是战胜国民族主义的战争逻辑。希特勒攫取政权依靠的便是这样的口号“为凡尔赛之辱雪耻”。尽管德国整整一代人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但希特勒的主张依然得到了民众的响应,他们要以一次新的战争改变上一次战争的结果。而这次新的战争无论在规模和残酷程度上都将超过上一次战争则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如此,德国人还是盲目地跟从希特勒于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同业已崩溃的奥匈帝国以及奥斯曼帝国的后继国家签署的其它和平条约也暗藏危机。没有考虑民族结构而任意划分的新的国界既没有为东南欧,也没有为中东带来持久的和平,而是继续引发新的战争。如此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称作是20世纪的万恶之源的确有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