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百年德国汉学 探讨昨天和明天

2009年6月6日

6月3日到4日,由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作东,在波恩大学召开了为期两天的"德国汉学百年"研讨会。今年是德国汉学的大年,不仅是第一个汉学教授产生100周年,而且是德国第一本汉语教学课本诞生70周年,汉语教科书德语版出版50周年,第一届德语区高校汉语教学讨论会30周年。

https://p.dw.com/p/I4WA
与会者在波恩大学前合影图像来源: DW

庆祝德国汉学百年,起因是:100年前的1909年,德国汉堡殖民学院(Kolonialinstitut)创办东亚语言与历史研究所,福兰阁(Otto Franke,1863-1946)应聘为教授并担任所长,成为德国第一位汉学教授。福兰阁1888年作为外交译员前往中国,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德国公使馆服务达13年(1888-1901)之久。1903年至1907年他受聘任清政府驻柏林公使馆秘书。福兰阁一生著述甚丰,共发表文章和著作200多种,书评100多篇。其中最负声誉的是五卷本《中国通史》。


在波恩大学的讨论会上,德中学者提出德国汉学有300年和100年两种说法。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德教授(Richard Trappel)对德国之声记者说:"关于德语区汉学到底有了多长时间的历史,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比如是要看有了一个系,一个学院,还是有了一个汉学家。"

100 Jahre Sinologie in Deutschland
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图像来源: DW


与会的中国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正副主任张西平和李雪涛两位教授的说法几乎是一样的:1909年是德国学院或者说学术汉学的开端。而从民间汉学来说,在此前较长时间地存在着对中国的研究和翻译。张西平教授介绍了17世纪德国的民间汉学,李雪涛教授尤其强调了以汤若望为代表的传教士在介绍和研究中国方面起到的重大作用。


100年来,德国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汉学家。这些汉学家不但向德国人介绍了中国文化,而且通过这种介绍深刻地影响了德国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讨论会上,波恩学者陈琦介绍了汉学家佛尔克(Alfred Forke)。佛尔克在1927年前后撰写与出版的3卷本德语中国哲学史,也许在今天看来有许多错,但是,这是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在他之前,胡适发表过中国哲学史纲,但只写到老子庄子一代,没有再写下去。其它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都在佛尔克之后。


顾彬教授着重介绍了著名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lhelm)。顾彬给卫礼贤以极高的评价,认为,没有卫礼贤,现当代德国的哲学、心理学、神学、文学等根本就是无法想象的。卫礼贤翻译的中国的老子、庄子、孔子、易经等经典哲学著作,对德国几十年来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的几乎是颠覆性的作用。顾彬举了布莱希特等文学、哲学界巨人为例。顾彬说,卫礼贤是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译文中也有不少错,但是,"人是错误做的,如果人不犯错误,他就不是人,他只能做上帝。""一些汉学家一生不受批评,原因是他们既不偏向中国立场,也不偏向德国立场,所谓的客观。但我认为,没有立场是不对的。"顾彬举例说,68年学生运动时,德国人的思维跟着中国的文革走,同样地排斥孔孟老庄,因此那时这些人是不会接受卫礼贤的。


美茵茨大学教授柯彼德(Peter Kupfer)介绍了德国汉语教学100年来的发展道路。70年前的1939年,石密德教授与陈懿讲师合编了德语区第一套汉语教科书"标准国语教本"。50年前的1959年,"汉语教科书"德语版出版。30年前的1979年,在柏林自由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德语区高校汉语教学现状讨论会。10年前的1999年8月8日至12日,在汉诺威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是至今为止在欧洲召开的最大的汉语教学会议,有40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此外,1983年成立了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1984年在德国创刊的"春"是至今欧洲唯一一本汉语教学杂志。


最近30年来,汉语教学在德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除了大学外,在中小学和社会上,对中文的兴趣膨胀极快:30年前德国只有3所文理高级中学有汉语课,而现在已经超过了200所,有的小学也开出了汉语课。孔子学院在德国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100 Jahre Sinologie in Deutschland
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德教授图像来源: DW


德国的汉学以前是以语言学和中国古典文化学、历史学为主,现在则更多地介绍现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司法、国际关系的发展等等。中国学者对这种情况是喜中有忧。张西平教授说:"我实在不能理解,在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的同时,德国的汉学却在收缩。比如最近又取消了基尔大学等两个大学的汉学系。"李雪涛教授指出,现在的趋势,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大学生,大家都更重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而忽视中国文化,这是偏了的。应该是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同样重视,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促进德国与中国各方面关系的发展。


德语区的汉学家们也在为保持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奋斗着。李夏德教授说:"80年代我认识了很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象王蒙,张洁,特别是诗人,朦胧派的北岛,顾城,舒婷等等,我跟他们交了朋友,非常喜欢他们的诗。我认为,我们要了解现在的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特别是80年代中国的文学发展。尤其是如果跟20年代、30年代作比较,比如把当时的徐志摩、闻一多这些诗人跟80年代的诗人作一个比较。"


作者:平心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