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留德华”的转变

石疏桐2014年4月12日

很多人都说,德国生活几十年如一日。因为德国的变化从外观上看起来真的不大。但是几十年来,来德国留学的中国人却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德国之声中文网对老中青三代 “留德华”们进行了专访。

https://p.dw.com/p/1Bews
17.07.2013 DW Deutschland Heute Chinesen

(德国之声中文网)从最近几十年的历史来看,中国大陆第一批留学生踏上德国土地的时间是1978年,那时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项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来自大陆的自费留学生逐渐增多,因此德国对于“神秘的”中国人的了解也逐渐增加。

国内知名日尔曼学教授王老师曾于90年代初在德国留学。谈到来德国读书的原因,她说:“因为文革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改革开放之后,有机会到德国留学,以此来弥补人生的缺憾。”因此,王老师在出国前就为自己立下了军令状:“一心要读成,拿到学位。”
吴博士2003年时因为学校的交换项目来到德国,现在已经在德国工作生活了将近11年。谈到在德国的生活,他说:“一开始觉得机会难得,一定要在德国拿到硕士学位,后来就想留在这里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因此又去读了博,一待就是十几年。”
小李去年才来到德国读书,他认为德国在机械领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而且还不收学费,所以德国当然是他留学目的地的不二之选。“虽然德语很难,但是很庆幸自己还是坚持下来了,我非常喜欢我的专业,我也非常喜欢德国。”
在德国留学最大的支出之一就是生活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王老师留德期间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靠自己打工,吴博则主要靠奖学金以及自己业余时间打零工来完成学业。小李则说:“我不想浪费时间去打工,我觉得抓紧时间学到真东西才是我的主要任务。”
从留学生对于打工态度的改变,不难看出现在年轻一代“留德华”的生活压力减小的趋势。

Ausländische Studenten in Deutschland Universität Aussicht auf bessere Bildungschancen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

除了生活费用之外,“留德华”们的痛苦还在于学业的压力,因为德国大学因“宽进严出”而著名。王老师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非常骄傲自己能够坚持下来:“德国大学学习与在国内上大学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刚开始很不适应,有过动摇,但是没有后悔,因为我不喜欢打退堂鼓。”小李也表示,用德语上专业课确实很有难度,考试又非常严苛,“但我一定会坚持下来的。”
孟非曾在节目中这样评价“留德华”的生活: “好山好水好寂寞”。这不仅仅是一句戏谑,也是“留德华”们在德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几乎没有国内流行的KTV等娱乐活动,商店周日也基本上都关门。谈及业余生活,王老师表示:“我可以说,我没有业余生活,那时候每天的内容就是上课读书,回来打工。” 小李说,“我喜欢在空闲时间去杜塞尔多夫或者科隆等一些大城市,因为那里中国人比较多,中餐馆也比较多,我可以和朋友们聚聚餐,放松自己。我也会半年回一次国,因为我非常想念国内的家人和朋友。”吴博说自己回国的频率大约为一年一次,而王老师当时留德五年,一共回国三次。
谈到“文化冲击”,小李说现在在德国几乎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让自己“震惊”了,因为自己在国内喜欢看欧美电影,听欧美流行歌曲,所以“我对于德国的生活习惯在来德国之前就已经比较了解了。”这也正是全球一体化下的今天年轻人的生活写照。他说,“来德国以后我觉得德国确确实实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东西,比如说有秩序、开放等等。”王老师说:“德国是我的第二故乡,两个国家都有好和不好的一面,他们都是我的故乡,我爱他们,衷心维护他们。”吴博则表示:“德国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中国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落后。德国社会保守,反应慢。但是德国秩序好,科技进步。德国人很多品质和工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机会越来越多,生活环境却越来越差,我希望环境能越来越好。在德国生活时间越长对祖国的热爱也越来越深,出了国才更知道什么叫爱国。我们都希望中国越来越好的,不是吗?”

在采访中大家都表示,来德国留学对他们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王老师表示,德国的经历对她“影响极大,在德国我得到了素质提高,学到了科学工作方法,所以在回国后才可能取得今天的业绩。”吴博认为正是因为德国的学习经历让他有了更好地工作机会,但同时也有遗憾,就是“陪父母和国内亲戚朋友的时间少了”。

不管是老一辈还是新一代留学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问题。尤其是毕业以后回不回国。德国是一个值得留恋的国家,中国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留学生经常会在回国还是留下间徘徊。

作者:石疏桐 (实习记者)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