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甩掉廉价帽子短期内无法实现

叶宣2006年8月11日

今年7月,中国外贸顺差达到146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对外贸易的不平衡随之进一步加剧。中国央行已经开始计划一揽子调控措施,抑制贸易顺差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再次传出人民币可能升值的消息。同时央行承认经济增长的过热趋势仍需要控制。

https://p.dw.com/p/8vuq
促进市场消费只能寄托于小部分富裕阶层图像来源: AP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字,今年7月份中国外贸顺差达到146,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0%,并再次突破历史记录。今年头7个月,中国的外贸顺差为759,5亿美元,同比增加了52%。

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报告中,建议实行一揽子措施,抑制贸易顺差上升的趋势。美国和欧盟一直批评人民币汇率被人为压低,以保持出口的旺盛势头,要求人民币升值。汇率问题无法回避,但央行强调,不能仅仅关注人民币的升值,更为根本的措施是拉动内需,降低储蓄率,增加海外投资等。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的中国经济专家菲舍尔博士认为明显改变汇率不符合中国的一贯政策:

“中国政府的设想是,改变贸易结构,转向高质量高价值产品和创建本土品牌,找到新的增长领域。甩掉廉价生产基地的帽子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但这些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菲舍尔博士认为,促进国内市场消费只能寄希望于一部分富裕小康阶层,而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国民储蓄的意愿高涨,因此提升内需和降低储蓄率谈何容易。

外资不是外贸不平衡的原因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表示,中国的出口过分依赖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因此外贸顺差很大一部分要归于外商投资。目前中国国内对是否应限制外商投资的讨论正在热烈进行。对此菲舍尔博士认为:

“这样的说法要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看,就是目前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讨论。学者和官员在讨论谁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经济政策应向什么方向走,其中包括引进外资的利弊。外资的涌入是经济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至少当初是中国方面所希望的,因此将贸易不平衡等问题归咎于外资,是一种误导。”

短期见效和持续发展的矛盾

中国经济在今年上半年增长了近11%,据央行估计,下半年的增长率只会缓慢下降。央行将继续紧缩贷款,制止经济过热。官方媒体再次呼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限制新项目上马。政府的宏观调控已经实施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经济增长似乎并没有降下来的迹象,菲舍尔博士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面临一个两难处境,一方面要解决眼前的紧迫问题,需要短期见效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改革,但不会立即取得效果。菲舍尔博士说:

“政府不愿动用汇率措施,让人民币升值,但其他金融措施,如提高利率的效果有限。而行政手段,如硬性限制贷款发放等虽然见效较快,但政府希望避免使用行政措施,而通过市场手段实现调节。从长远看为此要为此创造的条件是,让以往得不到贷款的私人更多地通过银行融资,并进一步打破政府,国有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不良资金循环。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涉及经济政策的深层次问题。”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