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人格、学术与传播
2015年3月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环球时报》报道香港沙田反水客示威时称,"反水货行动实际是……挑起两地矛盾,又推动实质性'港独'"。时评人李怡在香港《苹果日报》发表文章,认为香港抗议运动一再被指"港独",恰是因为没有外国势力。
李怡说,自香港开展争取真普选以来,两年多市民意愿表达的一再升级,尽管引起国际媒体和公众关注,但可称之为"势力"的外国政府却从不置一词。西方国家不但没有支持香港的占领运动,甚至为了维持与中共的战略关系或经济利益,包括在香港的利益,而不想开罪北京。
李怡说,台湾有自己的军队,有全面的民主普选,有作为独立政治实体的一切架构,但中共和港共没有指为"台独",原因就是因为有外国势力介入。他认为,中共现在财大气粗,对台湾对香港以及对西方国家都采取"以经促政"对策,即以经济利益作政治拉拢的手段;台湾以独立自强的体质争取国际支持;香港过去两年在建立自己的本土独立人格方面已渐渐为外界了解,应该"以民促官",从争取外国的民间支持而促使官方支持。
香港大学权力应该"去殖"
《信报》评论员练乙铮发表文章,呼吁香港社会争取大学最高权力机制的民主革新。文章说,香港特首对各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及成员等的任命权,不是香港人民同意赋予他的,而是中国于1997年从英港殖民政府那里继承过来的。这部分殖民专制法权,在80年代相对开明的殖民管治晚期,以及1997年之后短暂的"回归蜜月期"里,对大学自主和学术自由的破坏并不显着,一直到梁特上台,无权不用的京港统治阶级图穷匕首露,大家才惊觉。
练乙铮说,一直以来,本地的大学生和大学教授们对这些恶法全不为意,不少人至今还以为是活在"学术自由世界第一"的天堂里,事实却如站在浮沙之上。他认为,民主普选遥不可及,反而若干具体环节特别包括高等教育的反殖,却是这一代人必须负起、也完全可以完成的责任。
中港政治传播独立性减弱
传播学者陈韬文在《明报》发表文章,讨论中港政治传播的新格局。他认为,中港政治格局已变,由标榜"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转向强调一国优先,强调中央拥有香港全面管治权,强调中央对自治程度的绝对界定权。中央也动用各方面的资源左右中港的传播互动。同属中央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媒体,不时议论香港事务,有时更上纲上线,实行政治批判。中央还有一批专家和学者可以用来制造舆论。
陈韬文说,香港的新闻传媒众多,本来十分多元化,起着一定的代议功能。不过由于拥有权的转变,加上中国恩威并施,绝大多数的传媒在政治上已程度不一地向中央靠拢。就算是传统标榜独立客观的传媒,也不得不对压力作出回应,调整领导人事安排及报道言论方针。一直困扰传媒的自我审查问题,原来是偶发和默默地进行的,现在已变成半公开的新常态。但是,他认为年轻一代还没到愿意放弃自治理想和利益的时候,可以预期争持仍会持续,而中港政治传播的格局也会受到触动而进一步演变。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