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灾中汲取教训
2013年11月17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当媒体在灾难或危机过后对援助组织进行评价时,国际救援人员往往饱受批评指责,认为援助来得太迟,而大批救援人员赶到后又事事都要插手。此外:救援物资并不总是能被运到最需要帮助的地区。台风"海燕"日前重创菲律宾,在援助工作进行的同时,此类的批评声浪也不绝于耳。
但救援组织在各种救灾活动中不仅敢于接受批评且能汲取教训。专家表示,在过去二十年间,部分情况已经有所改善。波鸿大学的人道主义危机管理学教授戴克泽乌(Dennis Dijkzeul )指出:"如今做得比过去好的地方包括对需求的分析,即所谓的'联合需求评估'(Joint Needs Assessment)。"由非政府组织、地方单位和救援组织协力评估当地急需的援助,并且分配职责,避免工作出现重复。
若有关单位无法准确分析援助需求,人道救援往往无法有效达到目标。戴克泽乌表示,所谓的搜索和救援任务经常会发生上述情况,也就是救援人员在灾后寻找生还者,帮助其脱离险境。"这样的任务非常昂贵,立意良好但是成效有限,因为当地人能更快速自行寻找到亲友并且提供援助。"
救援组织的质量管理
总体而言,今时今日的援助组织工作人员比过去更为训练有素。自1993年起,德国的波鸿大学设立了"人道主义救援"的硕士课程。戴克泽乌介绍说,有关单位还为医疗和救援食物包订立了质量标准。在紧急医疗装备中应该包括止痛药、抗生素、注射针头以及一些手术器材。食物包内至少必须含有2100卡路里热量的粮食。援助组织在卢旺达大屠杀后倡议撰写的相关手册中也详细描述了建造临时居所以及紧急医院等设施的方式。
在企业中推行已久的"质量管理"如今也出现在援助组织中。多个有关项目致力向各个援助组织推广质量管理。"环球计划"(Sphere Project)是1997年由专业救援人员以及相关组织合力发起的项目,旨在共同设定人道救援标准。
民众共同投入
"环球计划"的其中一个重点项目便是联合需求评估,在灾难发生时整合地方单位以及当地民众。但儿童保护组织"国际计划"(Plan International)的克里希南(Unni Krishnan)表示,目前这一工作尚无法顺利运行。克里希南同时也是"环球计划"的理事会成员。他指出,虽然人们越来越能意识到,若受灾民众不只是被动接受帮助,援助工作便能发挥更大的成效,但在现实情况中很难达成这个目标。
他指出,让当地的人员参与援助工作非常重要:"等待国际救援抵达可能要耗费一段时间。不过最初的几天是救灾关键,人们必须自救。"因此,政府和地方单位必须扮演运筹帷幄的角色,此类赈灾经验对于未来处理国内的危机事件也至关重要。
人道主义手册
"环球计划"的手册中涵盖的主题包括项目规划、救生措施和饮水及粮食配置。书中也针对各种问题提供实用解答:供水站最远能距离避难所多远?发放给灾民的食物包中应含有多少营养价值?用水如何分配?
克里希南表示,这些标准"不是在日内瓦或纽约的办公室草草写就,而是根据受灾民众和援助组织的经验所拟定的"。参与"环球计划"理事会的组织还包括德国救助行动(Aktion Deutschland Hilft)、国际关怀组织(Care International)、德国慈善社(Dachverband der Caritas)、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国际乐施会(Oxfam International)和国际计划。
作者:Jennifer Fraczek 编译:张筠青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