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没有抗争风险更大

2014年7月26日

香港媒体人认为,如果北京坚持普选特首设置高门坎导致普选失败,将会带来很大风险。台湾学者呼吁政府对疑似中国大陆的网军攻击采取行动。

https://p.dw.com/p/1CjEZ
Festnahmen bei pro-demokratischen Protesten in Hongkong 02.07.2014
香港示威者呼吁实行真正普选图像来源: AFP/Getty Images

(德国之声中文网)不久前遇袭治愈出院的香港《明报》前主编刘进图发表文章《 泛民入闸风险小,普选失败遗害大》,认为如果北京坚持普选特首要设高门坎,要确保提委会可以随时筛走北京不接受的泛民参选人,则泛民阵营极可能捆绑投票,个别温和泛民议员纵然想支持政改方案亦难以办到。

刘进图认为,如果普选失败,香港政局马上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如今行政立法关系虽然很僵,但政坛中人还抱有一丝希望,假如普选方案能通过,政制改革就有可能向前发展,政党政治、责任政治等成功的民主社会必须的元素就有可能出现,一旦普选期望落空,政改无法推进,仅存的有心人也会失意求去,社会精英将厌弃政治,公务员团队会一事无成处处受阻,立法会将变成纯粹的政治斗兽场,香港社会无可避免将向下沉沦。相比之下,容许泛民入闸竞选,对北京的政治风险是遥远的、不确定的、可控的,普选失败的风险却是实时的、具体的、难以化解的。北京领导层只要细心权衡风险利弊,不难作出明智的选择。

"一些意见"与"主流意见"

投资人钱志健在香港《苹果日报》发表文章《反占中 制造更大腐败》指出,距离人大常委会讨论香港的政改方案,还有约五个星期,中共其实也开始着意"民意",由上而下集中火力诱签名:送罐头、午餐肉、酱油……一撮既得利益商家变相做了"供货商",直至进入更大的腐败。"但物极必反,人是有良知的,最终事情会变得黑白分明"。

Pro-demokratische Demonstration in Hongkong 01.07.2014
组织者称,今年香港7·1游行的参与者人数创下新高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钱志健说,虽然香港有接近70万人在"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发起的全民投票中表达对特首选举制度中公民提名的诉求,政府不但没有听取民意,反而把这70万人的声音打成"一些意见",相反把和他们同声同气的意见作为"主流意见"。"占领中环"运动,不但只是用投票让人民表达他们对特首选举制度的诉求;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公民觉醒的运动,透过公民参与、商讨及授权的过程,而非只是单单一票或一个签名。

钱志健认为,香港的价值不应单止在经济金融上,而是在于有坚持良心和公义的文化,和公开透明的制度并贯彻执行。香港现时公民运动面对种种的强暴和打压,更需要在香港与海外的港人继续支持及参与推动社会的改革。他呼吁中共当权者履行《中英联合声明》的庄严承诺。

香港人手上有什么牌

香港大学教授吕大乐在《明报》发表文章认为,香港政改争议游戏才刚刚开始。文章说,"事已发展至此,难有转弯余地。面对两阵对决的状况,热血一派自然会觉得要加大力度,将行动升级。这是运动型政治的逻辑,它自有一种驱动力,覆水难收"。

吕大乐认为,面对北京,香港人手上持的是弱牌。最强的一张牌,就只在于如果政改无法在立法会通过,则一切原地踏步,2017年不能落实普选行政长官,而中央政府所讲的什么2020年整个国家政经全面升级转型,亦无法在国境之内最为自由开放的特别行政区里实现,令其信誉多少会打个折扣。

吕大乐说,本来立法会议员可以担任谈判中介,现在很有可能被运动所捆绑,没有独立角色可言。而本来尚余些少空间,供回转之用,现在竟自我弃权。"往后发展如何,还看泛民的立法会议员能否看透这个游戏,运用关键的几票,扭转乾坤"。

Symbolbild Hacker Cyberkriminalität
中国网军袭击台湾?图像来源: Fotolia

网军袭击台湾?

台湾《苹果日报》网站被疑似中国大陆网军大规模攻击,事件发生至今已月余,台湾交通大学信息研究学者林盈达发表文章《媒体被骇 政府怎能置身事外》认为,台北政府没有出面表示关切并宣布采取任何对应行动,令人匪夷所思。林盈达说,这次网络攻击事件,已经显示台湾的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全亮起红灯,中国透过网络打击异议声音、企图影响媒体言论之心昭然若揭。

林盈达说,"台湾媒体被中国网军攻击,政府首先应该公开谴责,同时启动项目调查,比照美国结合产官学力量调查网军来源,公布调查结果并起诉中国网军罪犯,即使无法真正将网军绳之以法,宣示意义相对更为重要。政府同时应该补强扩充高阶对外作战的我方网军战力。并在对中国的服贸、货贸协议中,严格把关拦阻中国企图渗透台湾资通讯领域的所有作为。

摘编:张平

责编:石涛

[摘编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