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歌唱大赛与政治
2013年5月1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欧洲歌唱大赛(Europäischen Song Contests,简称 ESC)"的参赛准则明确规定:"禁止参赛者的歌词、台词及手势、动作具政治意含" 。其实,举办欧洲歌唱大赛的原始构思是有其政治背景的。
1957年,7个欧洲国家的歌唱代表到瑞士参加卢加诺(Lugano in die Schweiz)第一届"欧洲歌唱大赛"。而11年前的这几国曾是二战中的敌对国。此时比利时、联邦德国、荷兰、卢森堡、意大利、法国和瑞士的国家广播电台携手合作,将这项电视歌唱比赛搬上了舞台,以此象征各国关系的正常化。
和平:Yes,普京:No
1982年,德国首次夺得大赛冠军:在欧洲和平运动的高峰期,德国代表妮可(Nicole)婉转高歌"一点点和平(Ein bisschen Frieden)",歌颂爱情、和平及友谊,十分讨好,不涉轻慢或排斥其它国家的内容。但是2009年,格鲁吉亚代表参加莫斯科主办的欧洲歌唱大赛时,以"We Don't Wanna Put In"这首歌曲参赛。因"我们不要Put In"的谐音是"普京"而遭主办单位说"不(Njet)"。在"俄、格"停火不到一年的当时,这样的文字游戏太显而易见。
而在此前两年的那场大赛中,莫斯科也曾认为在乌克兰参赛者-男扮女装艺人薇尔卡.谢尔久什卡(Verka Serdjutschka)的参赛曲中听到"再见俄罗斯(Russia goodbye)"的 歌词而恼羞成怒。此后,这位俄罗斯家喻户晓的电视常客就从屏幕中销声匿迹。
今年马其顿的参赛代表Esma & Vlatko男女声合唱的歌曲"帝国(Imperija)"引起争议。批评者认为,歌曲对邻国透露出帝国主义挑衅心态及政治霸权主张。就在希腊及保加利亚采取抗议行动之前,马其顿抢先以"黎明前(Pred Da Se Razdeni)"这首平和的曲子取代了"帝国",给出的理由是"应观众要求"。
莫斯科-同性恋禁地
1998年同性恋等性向异常者,不仅在莫斯科的处境困难,当以色列观众得知他们的参赛女歌手丹娜(Dana)是变性人(transsexuell)之后,保守派群情哗然。丹娜最终夺冠,以色列和欧洲的性向异常群体:男性和女性同性恋者、双性恋者以及变性者喜出望外,热烈欢庆。
坊间认为:同性恋者特别青睐"欧洲歌唱大赛"。2009 年莫斯科主办"欧洲歌唱大赛"时,俄罗斯同性恋群体在决赛当天举行同性恋大游行,但最后遭警察驱散。
俄罗斯首都举办的这场"欧洲歌唱大赛"耗资不菲、盛况空前,是歌唱大赛有史以来最昂贵的一场演出。对莫斯科政府来说,成功推出一个豪华壮观的秀场,攸关国家荣誉,岂可轻忽。
欧洲歌唱大赛和独裁者
当时的总理普京亲临排演现场,舞台上,阿塞拜疆的男女合唱正在排练。3年后,阿塞拜疆主办的欧洲歌唱大赛简直成了该国总统的家族事业:总统夫人梅赫丽班.阿丽耶娃(Mehriban Aliyeva)领衔组委会,总统女婿在决赛中场休息时登台献唱。
2012年巴库欧洲歌唱大赛开场数周前,欧洲媒体热议:在一个践踏人权的国家举办这样一场娱乐盛会是否恰当?在很短一段时间里,欧洲密切注视这个因盛产石油而致富国家的一举一动。但阿塞拜疆当局对此无动于衷,少有改变。倒是当地的人权人士、反对派阵营及独立记者,一时间在欧洲媒体找到了发言的平台。
语言争议及"雷娜疯"
语言争执"是存在欧洲歌唱大赛中的一个问题,比如在法国,偶尔就会掀起这种有点小家子气的争论。对法国来说,以"简单"的英语取代"比较难"的法语,不啻是对伟大的法兰西扇出一记响亮的耳光。因此他们特别捍卫法语作为歌唱大赛官方语言之一的主张。2008年,当法国歌星塞巴斯蒂安·特里埃(Sebastien Tellier)在比利时的欧洲歌唱大赛中以英语演唱参赛曲时,曾引起轩然大波。
德国政界人士对欧洲歌唱大赛也不陌生。2011年,美女歌手雷娜(Lena Meyer-Landrut)为德国捧回歌唱大赛冠军杯时,当时的下萨克森州长武尔夫(Christian Wulff)亲自在汉诺威机场迎接自奥斯陆凯旋回乡的雷娜。要不是第二天,当时的联邦总统克勒(Köhler)宣布辞职,谁知道那股"雷娜疯"会在媒体上吹多久?!而克勒的继任人-武尔夫,在欧歌赛粉丝脑海中停留的时间,可能会比某首大赛歌曲稍长一点。
作者:Andreas Brenner 编译:杨家华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