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企担心中国生意损害企业形象
2022年9月2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德国通风机械制造商依必安派特已经在中国市场耕耘了近30年,是该细分行业领域的领军者。不过,该公司中国业务总经理纽恩贝格(Thomas Nürnberger)如今却头疼不已。就在今年,依必安派特在中国的生产基地两度遭到防疫封控之重创:先是在西安工厂,然后是上海工厂。生产线大幅停摆,公司花费了很大精力在厂房内布置床铺,以便安置无法回家的员工。
纽恩贝格担心,这样的事件今后还会一再发生。他对德广联表示:"这种不确定性才是我们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我们难以安排计划,不论是在私人还是企业方面。随时随刻都有可能有一个供应商遭到防疫封控,居民区也同样如此,这会导致员工无法来上班。现在,我们已经将重要产品的生产线布置在两间工厂:一旦一间工厂遭到封控,另一间工厂依然能作为备份救急。"
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开始和新冠病毒共存,但是中国依然在严防死守。尽管如此,依必安派特仍旧坚持其中国业务,总经理纽恩贝格认为,中国毕竟是一个巨大的、具有吸引力的市场,拥有迅捷、充满挑战、良好的竞争环境。
在9月21日公布的欧盟驻中国商会的一份立场报告中,1800余家受访成员企业也大多如此看待中国市场。不过,欧盟商会报告也指出,欧洲企业在华投资力度正在持续减小,他们正越发考虑加强对其他国家的投资,从而能够让供应链稳定下来,同时也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新的欧洲企业则更是几乎不会考虑进军中国。报告写道:"许多欧洲企业从前讨论的是如何利用投资中国的机遇,现在则讨论如何强化供应链的韧性、如何应对中国业务的挑战、如何面对经营中国业务带来的企业形象受损风险,以及恪守国际规则的重要性。"
中国不想再当世界工厂
欧盟驻中国商会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对德广联表示:"种种趋势表明,中国不再想当世界工厂,而是更想搞自力更生。因此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巅峰已经在几年前越过。对于我们而言,这当然非常值得担忧。"
欧盟商会的报告指出,疫情凸显了当前中国的意识形态大于经济发展之环境,营商环境也日趋政治化。伍德克说:"现在有许多体制性问题,对我们而言,中国已经失去了可预测性、可靠性、高效性。"
目前,中国正在集中精力打造"双循环",以便在极端情况下能够不依赖全球贸易实现自给自足。地缘战略层面上,欧洲与中国也渐行渐远。清零防疫更是进一步阻碍了欧中方面的人员往来。
欧盟驻中国商会担心,长此以往,欧洲人才将不再对派驻中国感到憧憬。在上海经营企业咨询业务的挪威人贝特豪森(Line Bertheussen)对德广联表示:"现在几乎没法再让外国人才前来中国。就算他们能拿到签证,也难以说服他们动身,因为他们已经听说过疫情封城的事情。凡是有家室的人,现在都不适合来中国。"
欧洲企业担心中国业务有损声誉
贝特豪森自己也经历了今年春天上海为期两个月的封城。她早年主修中文专业,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7年,一再强调自己热爱中国。但是在亲历了上海封城之后,她首次开始考虑返回欧洲:"我突然被关在家里,连续很长时间没法外出。我突然感到生活在监狱里。我觉得,这主要就是一种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再次发生的不确定性。我从前一直以为,中国会不断加大开放力度,而且对于经济界而言,中国也一直是充满活力的地方,永远动力满满。可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考虑离开这里。"
欧盟驻华商会也观察到了外国人离开中国的趋势。根据中国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到2020年间,在中国生活的德国人数量下降了22%。欧盟商会估计,疫情发生后,在华定居之欧洲人数量再次减半。
国际地缘政治也在恶化欧洲企业在华营商环境。不论是台海局势紧张,还是新疆人权状况,都在加强欧洲企业对中国业务的疑虑。欧盟驻中国商会主席伍德克说:"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其他国家的市场,以便不必因为其中国业务而遭到(欧洲)舆论的抨击。"伍德克强调,欧洲政界对中国的批评乃至对抗性言论近年来显著增多。"因此中国必须创造条件让企业能委托独立机构对其经营业务展开核查,从而证明其恪守国际规范。"这一表述,明显是针对德国大众、巴斯夫等企业在涉嫌大范围使用强制劳工的新疆设厂生产所引发的巨大争议。就在9月早些时候,欧盟出炉了供应链法案草案,拟禁止任何涉嫌强制劳动的产品在欧洲市场销售。具有同样内容的德国《供应链法》更是即将在2023年1月正式生效实施。
(德广联、德新社)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