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樱花之争:是耻还是花?

亚思明综述2006年4月20日

樱花在春天盛开,然后在风中坠落。日本人称之为“花吹雪”。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粉白凄美的日本国花竟然在武汉大学樱花节引发了一场关于“是耻还是花”的争论。

https://p.dw.com/p/8Hr1
日本美景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

落樱缤纷

樱花栽培盛于日本,但源于中国。有日本学者认为,“樱花是从中国引进梅花时夹带到日本的”。这些堆云叠雪的花朵开时热烈,落时缤纷,短暂的绚烂之后,便随即宣告生命的终结,恣意尽情,决不贪生,高雅刚烈的气质深得日本人的喜爱,因此,樱花在日本受到广泛重视,乃至被定为“国花”,和富士山一样,成为了日本国的象征:“欲问大和魂何在?且看野樱向阳开。”

日本人走到哪里,就将樱花种到哪里,并常以此为礼物赠给友邦。根据历史记载,1939年前后,侵华日军从本国引来樱花树苗栽植于风景秀丽的武汉大学校园,旨在缓解疗伤养病的大批日本官兵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怀有炫耀武功 和长期占领之意。这便是今日闻名遐迩的武大樱花的起源。

国耻难忘

Kirschblüte in Japan Junichiro Koizumi
他在丛中笑图像来源: AP

樱花虽美,但国耻难忘。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赏花时节,反日的爱国愤青在国内一门户网站的观点交锋栏目里指出:武大的樱花正是侵华的罪证。“那里的樱花,是为了慰问日本士兵,鼓舞他们的士气,以望其为继续侵略而努力。所以不能成为全国人民追逐、仰慕的对象。”

而反对这种观点的网友则辩解说,草木本无心,“这些樱花虽然的确是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耀武扬威的产物,但它们本身是无罪的;人们之所以会欣赏它,喜欢它,完全是因为它自身的美丽。单纯的艺术欣赏和民族仇恨的情绪,实在不应强扯在一起。”

恨乌及屋

不知应该是“爱屋及乌”,还是“恨乌及屋”,关于樱花引发的争议在历史上早有前车之鉴。日本战败投降后,到了1949年初,就有人建议将樱花树砍掉,而当时驻守武汉的国民党将领张轸师长表示,武汉大学是座宝库,里面的一草一木都要保留。

也有人认为,早年日军栽培的樱树林之所以历经枯荣兴衰,依旧花丛烂漫,枝繁叶茂,与爱花之人周恩来的热切关注脱不开干系。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向周恩来总理赠送了1000株大山樱,周恩来总理将其中50株转赠给武汉大学。

曾经东渡日本留学的周恩来早与樱花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在日本京都西北岚山山麓的龟山公园,还竖立着周恩来诗碑,上面镌刻着廖承志书写的周恩来所作《雨中岚山》。诗碑面向岚山和大堰川水,四周树木相围,碑后便是繁茂的日本樱花树。东京都八王子市的创价大学内也有一片樱花林,名为“周樱”。

依旧飘摇

樱花不识人间恩怨,依旧迎风烂漫飘摇。一位自称武大学生的网民表示,日本人种下的这批樱花,其实不失为国耻教育的好素材,当年武大的周鲠生、李达等诸位校长对之均未砍伐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樱花该斩还是该留?网上口水仗丝毫没有影响游人奔赴香雪海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在赏樱高峰期间,一天进出珞珈山观看武大樱花的人次超过10万,整个樱花节期间的游客人数超过百万。按照10元每张的门票价格,这对于武汉大学实在是一笔不小的进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