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谁在中美对抗中成了牺牲品?

雨涵 (综合报道)
2020年7月17日

今年3月,美国记者张彦被北京当局取消记者签证,被迫离开中国。时隔数月,他在《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对两国政治角力使得媒体成为牺牲品而扼腕叹息,他担心未来西方媒体深入报道中国敏感话题的能力被削弱,中美两国也将进入“盲目对抗”的零和游戏。

https://p.dw.com/p/3fV9N
Boxhandschuh auf Dollarnoten und chinesischen Renminbi
美中正面对峙已经成为现实?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C. Ohde

(德国之声中文网)从美国制裁华为,到中美贸易全面开战,从疫情期间为新冠病毒的源头问题"互怼",再到媒体领域互相压制的你来我往"乒乓战"--两个大国在各个领域的较量已经逐渐白日化。众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成为这场争斗的牺牲品。美国记者和作家张彦(Ian Denis Johnson)认为自己就是其中一员,而美国媒体的驻华分支也因为这场冲突而遭到实际上的"摧毁",西方记者获得中国信息的渠道受到限制。而这在他看来,是特朗普政府媒体政策的直接结果。

今年3月,作为《纽约时报》驻华记者的张彦得知自己的记者签证被取消。他面临要和这个断断续续生活了20年的地方告别。在《纽约时报》周五分别以中英文发表的题为《在崩塌的地缘政治中,我被迫离开中国》(英文版标题:Kicked Out of China, and Other Real-Life Costs of a Geopolitical Meltdown)的评论文章中,张彦以比较个人化的视角描写了自己对于北京的难以割舍。

张彦出生于加拿大,根据他个人网站上提供的简历,1984年他作为大学生第一次到北京并逗留了一年,1986年到1988年期间在台北学习中文。从1994年到2001年间,他一直在中国从事记者工作,先后为巴尔的摩《太阳报》和《华尔街日报》撰稿,研究的话题包括宏观经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社会议题等。2001年他因为报道揭露中国当局对于法轮功学员的迫害而获得普利策奖。2009年他又回到中国工作,在2020年3月被北京当局取消记者签证之后,他转到伦敦工作。

媒体工作者成为政治较量的牺牲品

过去几个月来,由于矛盾分歧不断,美中两国已经在媒体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互相打压和报复行动。今年二月,特朗普就曾责令几家中国官媒将其驻美人员从160人缩减至100人。3月中旬,中方予以回击,收回了《纽约时报》等三家美国报刊的美籍驻华记者的工作许可。张彦也是其中之一。

6月22日,美国国务院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和中国新闻社增加列管为"外国使团"。此前已经有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另外五家中国媒体被列入这一范畴。北京方面则在7月1日下令,要求包括美联社在内的四家美国新闻机构在七日之内提交有关其驻华人员和财务运营的细节信息。

尽管多年来一直进行揭露中国社会问题、对北京持批评性的报道,但是张彦在最新发表的这篇文章中表示:"是的,中国有政治压迫、空气污染和上百万个其他的问题,但我开始喜欢它--从喜欢这里的文化和人民,到它的干劲和对创新的接纳。"他也强调,随着《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大报驻华记者数量缩减,未来西方媒体将难以对中国的敏感问题进行深入调查报道,比如维吾尔问题、贪腐问题或者大数据监控等等。因为"留下来的少数记者将很难有资源去进行这样的项目,这意味着外界对中国的了解将越来越局限在日常新闻上"。

特朗普把对抗中国当作"助选工具"

但是在他看来,这些损失对于"白宫的理论家们"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对华强硬路线已经成为一个政治工具,只是为了"帮助特朗普总统在秋天再次当选"。这位美国总统"真正目的是骗过美国选民,让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对新冠病毒负责,进而对疫情造成的经济萧条负责"。张彦强调,自己"无法为中国近年来的行为开脱",但是如今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抛开了过去几十年的"务实接触"战略,如今"盲目对抗已是大势所趋"。

不管是媒体领域的两国对打"乒乓战",还是在经贸领域的制裁,包括美国对于华为的种种围追堵截,从目前局势来看,人们对于中美"双赢合作"的期望值跌至谷底,"零和博弈"成为难以避免的局面。数年前还被分析人士认定不可能的"中美脱钩",如今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正在行进的过程。可能正因为如此,张彦才会在他的文章标题中用到"崩塌的地缘政治"(Geopolitical Meltdown)这个概念。

© 2020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