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访非,不单为石油?
2014年5月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领导人访问非洲,经常以签署大规模原材料协议为高潮,引发中国只对非洲大陆的矿产和能源财富感兴趣的批评。
总体而言,非洲认为,中国可抗衡西方影响力。但是,随着非中关系的日渐成熟,非洲政治决策者和经济学家日益呼吁双方间的贸易关系应当更为平衡。而中国也急切希望改变被视为"新殖民者"的形象。
李克强5月4-11日的访问还将包括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肯尼亚是许多联合国机构的总部所在地。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向媒体记者表示,届时将不单签署石油协议。他表示,还将签署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合作协议,以及农业、制造业、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协议。
安哥拉是中国第二大石油来源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
李克强将在非盟发表中非关系演讲。非盟的埃塞俄比亚总部由中国出资建造。
这将是李克强去年任总理以来首次访非。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非洲,并表示将在三年内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贷款。
张向晨和中国副外长张明均未透露李克强此行是否会提供新贷款,仅表示,中非双方将签署近60份合作文件,涉及政治、经贸、文化、卫生、农业、人员培训等诸多领域。
感激还是反感?
中非关系开始于中国尚未经历经济腾飞和能源饥渴之时。数十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非洲大陆许多国家的自由独立运动提供支持。李克强此次访问,也正值中国前总理周恩来访问非洲10国(1963年12月-1964年1月)50周年之际。
但是,对中国援助的感激日益掺杂对中国企业在非洲运作方式的反感。工业园区完全雇佣由中国来的员工,时而引发寻找工作的非洲人的抗议和骚乱。
张向晨表示,未来对非洲的援助将更多面向农业、健康卫生、环境保护、教育文化领域,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民生。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主要的投资国。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50亿美元规模,在非投资的中国企业超过2500家。
来源:路透社等 编译:苗子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