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激烈争论普选方案
2014年9月1日(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明报》以"人大决定备受争议,特首普选命悬一线"为题,就此评论道:"特首梁振英与不少建制派人士突出500多万选民可以一人一票选特首,认为这是政制重大进步。选民可以投票选特首,确实过去所无,若是真正有意义的选择,港人兴高采烈也来不及,只是按人大的决定,选民可以投票选择的仅为经过提委会选择的候选人;提委会的提名操作,实际上是'选举',选民投票的选择只是提委会的'选举结果',选民参与有政治筛选结果的投票,神圣一票的意义有所折损,所谓'重大进步'云云,言过其实!"
"特区政府与建制派要求市民'袋住先'(表示应先接受目前取得的进展--德国之声编注),日后再优化。建制派人士曾经提出人大决定宜有这个说法,使市民知道2017年的选举并非终极方案,往后仍有改善空间。其实,历来中央处理香港民主进程,曾经说过的,或是《基本法》白纸黑字写的,实践起来与港人的憧憬有明显落差,即使人大的决定有'承诺',是否可信、港人会否相信,都是疑问。2017年如是,难道2022年中央就会抛弃这些前提条件?国家安全、爱国爱港是永恒议题,只要中央思维停留于此,不可能接受不愿意的人成为候选人。"
《南华早报》则刊发了社论,以"政改方案虽不完美,仍向前迈进一步"为题,认为香港应该接纳这份政改方案,并争取今后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这样才符合香港利益 :
"的确,方案的民主程度低于许多人的期望,但根据宪法规定,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的决议对香港有约束力。要想实现一人一票的选举,香港除了遵从这项决议之外,别无选择。泛民派称此选举制度为伪普选,认为这样的设计旨在排除中央不支持的候选人,广大选民也没有真正的选择权。……现在看来,泛民人士几乎不会有机会参加特首选举了,而占中也很有可能成真。占中发起人威胁瘫痪中环,迫使中央给予香港民主,但中央不但毫不妥协,反而制定严格选举框架,终止双方的角力。"
"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中央定下的模式,实现一人一票选特首;一是否决方 案,然后沿用旧有的特首选举模式。理想主义者会选择后者,称人大决议不符合民主选举的国际标准;务实派会选择向前一步。公众仍可以在第二阶段政改咨询期间 发表意见。他们的看法将对立法会议员投票产生一定影响。在通往民主的道路上,前进一步总比原地踏步强。"
《苹果日报》以"抗命,不认命"为题,刊发评论,认为即便是温和政见者,也承认对话之路已尽:
"我们的父母或者祖父母,不少人是为了逃避共产党而来到香港。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决意收回香港,香港人心惶惶。中共抛出了'民主回归'的承诺,鼓舞了当时的学界和民主派,也成了争取舆论支持收回香港的本钱。当年是港大学生会干事的戴耀廷,至今仍保留赵紫阳1984年5月22日给学生会的复函:'民主治港,是理所当然的。'今天,他却发起了和平占中运动,昨晚在台上高喊:香港进入抗命时代。"
"《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两国庄严签订的文件,曾承诺香港特区'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基本法》作为香港的宪法,曾承诺普选产生特首的目标。因此,尽管九七之后中共一次又一次拖延落实普选,这三十多年来,香港人却从无放弃争取民主。因此虽然当年的学运领袖早已察觉背信弃义是中共的本质,但昨日人大常委会以全票通过香港政改决定时,三十年来相信民主、争取普选的香港人仍然愤怒、失望、痛心。"
《大公报》则认为,人大的决定,基于基本法的大原则,也符合香港社会的具体情况和最新发展,即便一些港人感到失望,也难以引起大规模的反对运动。评论以"人大决定有利香港再出发"为题写道:
"务实的港人都知道,我们如果选出了一个和中央对抗的特首,整个香港都会'没运行'。在国家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无论是分离主义者带来的恐怖袭击风险,还是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中面对的金融风险等问题,都是国民和决策者的首要顾虑。上海甚至深圳都已经如狼似虎,盯着人民币自由化和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肥肉,大有挑战香港的野心,对这些产业稍有涉猎和关注的港人,均有很大的危机感。不幸的是,在《苹果日报》等反对派媒体的长期蛊惑之下,不少港人仍然自我感觉良好,认为香港竞争力还是远远超前于全国。"
"特区政府回归以来产业政策不彰,什么四大支柱产业、六大产业,越弄越萎缩,只有靠某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央单方给予的CEPA政策被动转型,种下了今天二元经济和相应的二元社会的危机。今天所见的反中情绪和'本土'思潮,特区政府难辞其咎。全国人大常委会周日做出的决定,为下一个阶段的政改工作制订了框架,平息了无谓的争议,让香港各界可以实事求是,全心全意落实普选,实在是港人之福。"
摘编:文山
责编:苗子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