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辟谣:习近平“微服打的”为虚假新闻
2013年4月1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4月18日,中国官媒"光明网"及多家中国媒体、门户网站转载了香港《大公报》关于习近平于3月1日在北京微服打车的报道。就在“习近平微服私访”成为网络热门话题之际,新华社突然在傍晚时分发出消息称: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的《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经核实,此报道为虚假新闻。德国之声发现登载该新闻的搜狐网、腾讯网等纷纷将内容换下并刊发辟谣声明。而新浪微博上“司机郭立新”成为新敏感词,大量有关内容遭删除。中国新媒体人北风认为:“习近平打车这事为真可能性更大,宣传口也把握不定民众反应,只好借大公报出口转内销,一看反应不妙,只好把大公报牺牲了”;另一位专栏作家潘采夫建议对司机出示的“一帆风顺”笔迹进行鉴定。
《大公报》文章根据的哥"郭立新"描述,称习近平在当天的晚高峰时坐上了他的出租车。有"时事评论员"之称的北京的哥照例"热议"社会热点,当司机埋怨北京雾霾严重,老百姓意见很大时。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乘客"作出回应:"污染容易治理难,原来花1分钟污染,现在可能就要花10分钟来治理。但也要看到另一面,现在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比以往大大提高了,要看到社会进步的一面;而且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和提高老百姓健康水平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做了很多工作,也制定了很多措施,但这些措施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完全发挥作用,总要有一个过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一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郭立新表示被这番"和普通百姓"不一样的话打动,于是仔细打量这位穿灰黑皮夹克、大脸盘的"乘客",惊觉很象习近平于是询问:"您出来坐车就没人说您长得像某个人,没人说您像总书记?"习近平微笑表示:"你是头一个把我认出来的司机",司机激动地称"遇上通天的好事"。随后习近平向司机询问收入及其他民生问题,司机表示:"现在党的政策都是好政策,就是一些政策到了基层底下,被念歪了,得不到执行,老百姓有些意见"。习近平表示:"感谢你对党的信任"。26分钟的车程之后,习近平为司机题字"一帆风顺"后离去。
该报道发出后,"微服私访"在网络大热。微博上出现各种调侃的段子,一些网友民众认为此则消息中有太多戏剧化成分,网友"舒廖志"演绎另外的版本:"司机激动地说'这不是万梓良大哥吗? 乘客:你是第一个认出我是习近平的司机";网友"月皓星驰"表示:"宋徽宗政和六年'微行始出',习近平微服私访本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吏治,这种管理模式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但大批支持者对习近平之举不吝赞美,认为现在的官员需要真正走入民间,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
"民众热议微服私访,表达了一种权力想象和对吏治清明的向往"
四川作家冉云飞就此发出评论:"高层装得亲民与稍低层叫嚣恐吓是配套的。高层收获赞美,好让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持续下去,利于利益集团维稳。低层的叫嚣除了恐吓民众外,还让整个社会觉得反对改革者很强大,让民众和一些知识分子同情高层的无能为力。"
评论人苏西认为见诸民间和文人演绎的微服私访,微服主角官阶越高,越具有传奇性,对于民众来说,无论是热议微服私访,还是渴盼衔命暗访,都表达了一种权力想象和对吏治清明的向往。
中国重庆作家王康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这些故事也是热门宫廷剧中的"经典主题",专制环境中的这些故事总会慰藉百姓的心,并给他们带去一些执政者作出改革的希望,但光有"故事治国"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首先让人回想起乾隆微服私访的故事,在专制的情况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当然也算好事情,习近平的这种微服私访应该是表达一种善意,但最根本的不是微服私访,个人好恶,个人是否清明,更重要的是制度的重建。"
"欢迎习总私访马三家劳教所,和六四人士等见面"
中国学者、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前研究员姚监复向德国之声表示,三月初发生的事情媒体却在习近平全面执政"满月"的时间点发出,似有打造习近平亲民形象的深意。排除故事中戏剧化的细节等,也不论真假。他表示不但支持习近平私访,更支持习近平公开走进更广阔的民间:"我觉得很好,希望他经常这样访一下,最好每天做一次,不要一年只做一次,那就纯粹是作秀了,希望把这个变成制度去做。现在揭出来的马三家被迫害的十几个人,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请中央领导一个一个接见一下。听听他们的申诉。"
姚监复也表示,听闻习近平亲自批复了哈佛学者傅高义著作《邓小平时代》在北京三联出版,这也是有关"六四问题"的内容首次出现在中国内陆的出版物上。他认为如果习近平有诚意倾听更多的民间声音,或是有勇气推进改革,还应该继续扩大访谈面,包括改革派人士、媒体人士、六四人士、异议人士的声音都应该去倾听:"如果胆子更大一点,微服私访更远一些,也可以和六四人士和民运人士对话一下,《零八宪章》签名的人,也可以去听下他们的意见。"
作者:吴雨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