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谁反谁?欧盟在美中之间妥协
2005年2月17日离欧盟议会大楼不远,一座白色圆顶大帐在布鲁塞尔市中心平地突起,足有四层楼高。那是宣传[京都议定书]的户外广告。2月22日,也就是下周二,当美国总统布什抵达欧盟的时候,这个大广告一定会进入他的视线。他会想什么呢?他又会说什么呢?欧洲人确实很想知道。
京都——对美国保守党人来说会是一个抢眼的词儿。也是斗牛士抖出的一块红布——如果美国是头牛的话。联合国试图用它驾驭住这个高傲的庞然大物。就在乔治.W.布什出访欧洲前夕,欧盟环境委员斯塔夫洛斯.狄马斯再次要求布什签署[京都议定书]。但是在这次双峰会上,布什才不会与欧盟以及其成员国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他要解决的是跨大西洋的和睦,以及完结由新任国务卿赖斯炮制的微笑政策。
法拉瑟.喀梅隆,布鲁塞尔一家名为“欧洲政策中心”的政治顾问所主任,对跨大西洋关系的敏感度如此估测:“我相信,华盛顿现在使用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口气。这不是坏事。不过,欧洲人也期望美国能权衡欧洲利益而改变政策,比如在中东问题、环境问题、京都议定书以及国际机构等问题上面。”
美国既然发话,就会付诸行动。欧盟委员B.F.瓦德纳女士如是说:“这不会只是妆饰。我深信,布什来访时,如果我们齐心,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在中东、阿富汗、以及与伊朗就放弃研制核武的谈判上,美国与欧洲或多或少能达成某种共识。欧洲政策中心的卡梅隆也这么认为。他还非常赞同德国总理施罗德对北约的分析,也就是北约不应该只是一个军事同盟,也当成为美欧之间协调政策的一个论坛。此前在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施罗德的言论一鸣惊人。不过之后,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和欧盟理事会秘书长索拉纳对施罗德的观点变得缓和。
施罗德也要求美国与其他北约盟国多加协调行动,而不是独断专行,比如在伊拉克问题上。施罗德说:“因为我以为,在北约,也包括在欧洲的机构里,大家都希望跨大西洋的对话能改善、增进,即使是在意见明显的决策上,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因为若要大家共同承担责任,其前提得是,共同地决策。”
同样,欧盟也可以是美国的势均力敌的亲密战友,如果在决策时不以忠诚与保留、新欧洲人或老欧洲人来划分阶级的话。卡梅隆说:“我相信,当初伊拉克战争刚爆发时,欧洲人震惊无措,但后来还是达成了一致的战略。他们改变了过去的古板做法,这很不错。欧洲三个大头——德国、英国和法国——在伊朗问题上紧密合作。现在已形成一个默契,他们深知,如果他们用一个声音说话,会比用15个或者25个声音有效得多。”
喀梅隆认为,羽翼逐渐丰满起来的欧盟与美国之间将形成新的关系格局。可以想见,十年之内他们将达成基于新格局之上的基本协约。
至于欧盟与美国之间的默契会达到什么程度呢?很快就可以从具体政策上看出端倪。举个现实的例子:中国。欧盟想满足中国这个重要贸易伙伴的愿望,在今年六月取消对中国的武器禁运制裁。但是美国认为,欧盟销售武器给中国,这将威胁台湾,既而造成该地区的鸡犬不宁。
就此,欧盟委员瓦德纳女士想要向她的新朋友赖斯说,在这个问题上,欧盟不会折美国之利而快中国。“我们取消武器禁运的时候,同时也会收紧对武器出口细节的规定,这样就不会提高武器出口的数量了。具体做法还要再商榷。不过我相信,也会向美国人解释上述做法的。” 瓦德纳如是说。
取消武器禁运,但又不会提高武器出口量——听起来两方面都不得罪。这就是典型的欧洲式的妥协。不过,布什的手下红人赖斯可不会轻易相信这个猴子戏法。欧洲人看来还得多费一番口舌。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