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我的融入史(19):入乡随俗

2019年3月30日

张丹红开始熟悉德国的大学生活,并很快如鱼得水。她在大学食堂做出的一个决定可能对她的一生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https://p.dw.com/p/3Fvo2
Zhang Danhong Portrait
图像来源: vvg-koeln

(德国之声中文网)当我第一次和德国同学一起走进学生食堂的时候,一位同学说:"那儿是中国人桌。你想坐过去吗?"我看到一个两张桌子拼起来的长条桌,大约20名同胞一起就餐。我当然想过去,毕竟好多天没有听到中文了。不过犹豫片刻,我做出了另外的决定:"不。我和你们一起吃。"我当时想,来德国读书,并不是为了马上又和中国人扎堆儿。

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决定对我未来的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因为它使我丧失了结识潜在中国男友以及中国丈夫的可能。我没有想到,全科隆最智慧和年龄与我最般配的中国男人正聚在一起。

不过说心里话,我连是否结婚都没有想好,更没有非中国人不嫁的决心。出国之前妈妈对我说,希望我和中国人结婚,理由是中国人比欧洲人更讲道德。我认为这样的结论过于简单粗暴。总而言之,在犹豫是否去中国桌与同胞聚会的那一刻,我丝毫没有对未来的婚姻做站略性考虑。我打算融入德国人的生活,于是便留在了德国同学身边。幸好我没有任何的语言障碍。

Dortmund Volle Mensen in NRW
跟中国人吃饭还是和德国人吃饭? 这是许多留德华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图像来源: DW

买单时的男女平等

结识了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我没有感觉出他们和中国人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仔细想想,区别倒是有一个:在德国,男女出去吃喝各自结账;而在中国,男人一般认为让女孩子花钱有损自己的尊严。也许德国男人被女权运动搞烦了,于是对女性说:既然你们要平等,那就买单时也一视同仁。

换句话说,刚来德国的时候,"分开付"这句短语对我来说也算是个小小的文化休克,不过真的很小。因为我很快发现了各结各帐的好处:几个人一起出门的时候,男士们没有竞争压力,不用为表明谁更慷慨而争得面红耳赤。中国人现在越来越接受这种结账方式,并称之为"AA制"。

渐渐我也开始去舞厅了。其实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三天两头儿有舞会。两者的区别是:中国人更多跳舞,德国人则更多狂吼。如果一首歌大家都熟悉,那么德国人就扯开嗓子一起唱。五杯啤酒下肚,"唱"就过渡到"吼"了。有一次我和一个中国女友去一座大学生钟爱的迪斯科舞厅。音乐声和德国同学高歌声的混合体使耳朵隐隐作痛。不知我们两人当中谁先开始高呼国骂。后来我们把在国内难以启齿的脏话全吼了出来,那股痛快就别提了。在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德国人扯着嗓子狂吼的意义:是为了把学业和生活的烦恼全部释放出来。旁边的一名德国男同学用异样的目光看了我们一眼,我们互相投以会心的微笑。

Kolumne Zhang Danhong | Erste Klausur in Deutschland
笔者张丹红在德国交上的第一份考卷图像来源: DW/Zhang Danhong

一醉方休

无论在中国还是德国,聚众狂欢都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只是频率和长度。一般来说,中国大学生比不上德国的同龄人。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中国人对学业更加重视,因为中国的大学普遍中学化。大学分班仍然普遍,学期数量有明确规定。谁要是太不把学业当回事了,有可能留级直至被开除。

德国大学生可没有这些烦恼。当我上世纪80年代末在科隆大学读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就像童话中的极乐乡:没有学费,大学生享受各种优惠,可以改变学习地点和专业,学习时间可以抻长到永远。

拥有如此多的自由和特权,让大家专心学习几乎是无理要求。如果我说对这样轻松的大学生活心怀不满,那么这是违心话。寒窗苦读15年之后,我欣然接受了德国大学的节奏,并经常利用周末去探索其他城市。考试前几天回到学习状态就足够了。第一门考试,我竟获得一百多人里的最好成绩(总分130分中的12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