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体验奥运精神,去奥运村吧
2004年8月26日这就是来自202个国家代表队住的地方,不过三英里方圆,却能找到真正的夏季奥运精神。
比利时短跑运动员金-格瓦特的感触尤其深,“奥林匹克远远超出体育竞争”,他说,“它是文化的节日!”
要知道,在这拥挤的奥运村外,“文化”间远非这般融洽,世界复杂得很:不同语言互译时往往就丢掉了许多,人们可能会为自己的肤色觉得不自在,或者仅仅因为需要面对他人。
输掉了一场篮球赛后,中国的姚明会气得跺脚,向队友伸出指头,甚至威胁甩手不干退出国家队。这一出格的举动当然有悖中国人的传统,他的国内球迷觉得他到美国打了NBA 后就变得太美国化了。换言之,他脱离自己的文化了。
同时,美国的运动员却在被鼓励尽可能别像一个美国人。至少有五次,美国田径教练乔治-威廉姆斯是这么告诉他的那些衣着华丽、行事张扬、看上去更像孔雀的队员。到目前为止,老天保佑,这些美国田径运动员们还在聆听此训,努力向中国人学习。
在雅典的街巷里,当地人在哀叹他们的狗狗不知给弄到哪儿去了――都是为了维护市容的缘故。这也是一个文化妥协的例子。
漫步奥运村,到处都是别出心裁的庆祝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世界人民能够和平共处的证明。当然,实际上,奥运村这个小社会并不是一个大高中,同样有着社会等级。
在这个一万运动员组成的部落,有一些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不能饮酒。欢迎投票选举2008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代表。候选人之一是希腊著名短跑运动员科斯塔-肯特尼斯――不过他马上就像佩罗竞选总统一样无声无息了。
奥运村甚至还有一个村长,他的主要职责是督促大家遵守“安息时间”,从晚10点到早7点。这个纪律,有时也当不得真的。比如说,想象一下,你跑过去告诉波多黎各的拳击运动员,把音乐关掉,该睡觉了……
当然,凡事都会变化。姚明和索普都是最棒的,刚来时还是一张陌生面孔的菲尔普斯,拿了金牌后就成了名人。但不一定非要金牌,任何人在村里都可能一夜成名,比方说在他或她闹出点争议之后。
“美国女子七项全能选手蒂芬尼-洛特豪根对此就深有体会。她在200米跑的时候,枪响之后还在起跑器前不知所措。“第二天,每个人都想跟我合影。我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对那些不太出名的运动员,人们只好通过他们的身材来大致辨认了。大腿肌肉发达,胳膊却细如牙签――那一定是自行车运动员。细大腿,粗胳膊――八成是独木舟或者赛艇运动员。那个大摇大摆进门的家伙,不消说,是打篮球的,不过肯定不是美国人。他们整个没戏了。
但里查德-杰弗逊是个例外,他赢得了其他美国队员的极大尊重。网球明星罗迪克那场没完没了的决赛,也够让人印象深刻的。
也许格林和伊文森会害怕奥运村里的这些规则,不过,有时,这个村子几乎就是普通城市的缩影。大家都知道古巴运动员走私雪茄,藏在口袋里见人就推销。俄罗斯运动员则大卖成升的伏特加。
悉尼奥运会的时候,奥运村里的性成了报纸头条。当时准备的八万个安全套用得太快,以至悉尼奥组委不得不马上再进口两万个。希腊人这回考虑周到,慷慨捐赠了13万个安全套!
请理解!他们还年轻,正处在品尝爱的年龄。这就足够了。如果你还想知道什么是奥运村的硬通货,很简单,就是奥运徽章――那是交谈的起点,聚集的角落,友好的使者。
“奥运会运动员和我们的区别是,他们偶尔地竞争一把却像永远的朋友,而我们碰巧生活在一起,却像永远的敌人”,这是内尔逊-曼德拉当初拿奥运对比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名言,对奥运村那一段形容却再恰当不过了。
奥运村大门外,选手们会投身政治、金牌数、为体操比赛时裁判少打零点一分争吵。但在这儿,网吧爆满,一些运动员出发比赛去了,另一些则在吮咖啡,阅报间里,还有人在复印报纸上关于他们自己的报道……那个世界不可思议地显得那么遥远。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
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