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绝境中反击中国
2019年1月12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南德意志报》于本周末发表了题为"胡萝卜还是大棒"的文章,关注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BDI)最新表明的对华立场以及和德国工商大会(DIHK)不同立场。在引言中指出"在与中国打交道方面,德国工业界并没有统一的立场。"
文章在开头写道:"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并不是以作风犀利而出名的。因为它自己也先得在旗下的40个会员协会里找到平衡点,才能确定立场。左右逢源对于该联合会来说是门必须掌握的手艺。"
"所以现在工业联合会能拿出这样的气魄来说中国的事情,就更让人惊讶了。本周四,联合会发表了一份准备了数月的原则性文件,标题是:'伙伴还是制度性竞争对手?我们如何面对中国由政府掌控的国民经济?'它给出的回答也毫不含糊。一个存在于欧洲自由、社会市场经济和'中国国家主导型经济'的'制度性竞争'已经展开。现在需要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团结其它的市场经济体,维护'针对中国的共同利益',其实也可以说:抵制中国。"
通过贸易促改革?
作者随后也指出:"不是所有德国工业企业都秉持这种强硬立场--也不是所有的企业协会,比如说德国工商大会(DIHK)。大会董事层去年11月份通过了一份内部策略文件。仅标题就说明了它的立场:'中国在世界上的新角色--利用好这一机会。'……大会(DIHK)对外经济事务负责人特莱尔(Volker Treier)表示'通过贸易促改革'这个基本原则依然有效。"
但随后作者指出:"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德国工业界突然需要面对来自中国的竞争,而这些竞争者有一部分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登陆欧洲。同时,还没有进入中国的德国企业,处境也变得愈发艰难。"
"当热情无视现实"
针对德国工业联合会最新针对中国的强硬表态。德国《商报》也发表了题为"当热情无视现实"(Wenn Euphorie dem Realismus weicht)的头版文章,指出:"中国的形象已经有所变化。看清这个经济大国现在就更有必要。"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道:"不少德国工业领域的增长是在中国实现的。如果没有中国中产阶级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德国汽车工业的日子就会很不好过。化工、机械制造以及达克斯的中型企业多年来在中国大举投资,并在那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德国。他们向企业注入大量资金,以能帮助其更好的进入中国市场为诱饵。德中经济伙伴关系几年来都被盛赞为成功典范。"
逼入绝境
作者随后话锋一转写道:"但是这种美好只是假象。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现在意识到了这一点。它开始抛出一系列和中国有关的批判性问题。这是新现象。"
作者认为:"这联合会现在进入了未知之地。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认可其实是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的DNA。如果现在连它都要求政府行动起来,提防境外投资者,那真是被逼到了绝境;到目前为止,德国经济界为了避免中国人不友好的反应,一直态度暧昧,坚决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这种做法虽然很有原则,但确是幼稚和错误的。现在终于开始大举反思了--也许还来得及。"
随后作者分析了德国工业联合现在做出强硬表态的原因,写道:"这不是欧洲、德国和中国之间无足轻重的相互指责。更多与未来几十年如何分享增长和繁荣有关。中国雄心勃勃的要在多个关键工业领域成为技术上的领导者。不惜用一切强硬手段。"
文章随后关注部分中国企业在国家利益的驱动下,在欧洲大举投资的现象指出:"多少年来,没有人向这些中国企业提出疑问。从奥格斯堡的机器人制造商库卡易主才开始。随后就是爱斯强(Aixtron)、莱菲尔德(Leifeld)和"50赫兹"公司(50Hertz)。从这以后,发生了许多事情。德国的政治层已经醒来、远比经济界早了许多。"
文章在结尾重申了维护市场经济自由度的重要性,写道:"开放市场的价值再怎么加以重视都不为过。但是,我们无法保护这些开放的市场不受对手的侵犯,尤其是在这些对手只按照自定规则参与游戏的情况下。"
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