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制裁有什么用?
2021年3月2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报》以"明确立场"为题,刊文指出,中国的反制措施针对的是欧洲的政客、学者、智库,其目的就是胁迫欧洲在中美争端中站到北京一边。
"中国的反制措施不能被解读为针对个体的威胁,而是对整个欧盟价值观与自由的攻击。北京指责欧方挑战中国主权。而事实上,中国当局是在试图通过蛮力和操控来迫使欧洲在中美争端中站到北京一边。中国出台的反制措施,是给欧洲敲响的一记警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欧盟都对中间路线抱有幻想。面对新疆地区的暴行,布鲁塞尔多年来只是观望、只是发出呼吁。哪怕是这次制裁,欧盟也不过是出台了相对温和的措施,试图避开真正重要的中方人物。"
"这一切必须成为过去式。柏林必须要真正有所行动。就在去年年底,德国政府还不顾各方警告,大力推动欧中投资协议。这份协议必须要经过欧洲议会的批准,但这在眼下是不可想象的。"
柏林出版的《世界报》以"这场喧哗真是可笑!欧洲不必害怕中国"为题,认为此轮制裁只是开端,欧洲应该全面升级对华制裁,在高科技领域实施对华禁运。
"欧洲人'以贸易促转变'的对华幻想终于终结了。和这一幻想恰恰相反,中共利用了新获取的财富,有系统地巩固并完善了专制政权。而这些新财富正是通过与西方全面贸易实现的。"
作者接着指出,欧盟对华制裁一方面体现了欧洲捍卫普世价值观的正确立场,但另一方面还显得力度不足。"就在几天前,中国驻欧盟大使张明还警告说,希望欧方在制裁问题上三思而行。这真是可笑的喧哗!欧洲不必害怕中国,中国本质上依然是一个新兴工业国,只不过有着霸权主义诉求。因此,欧洲的下一步对华策略应当是在高科技领域实施有针对性的经贸制裁。"
《奥格斯堡汇报》以"中国陷于两难"为题,刊发评论指出,欧盟对中国的制裁十分精准、有意避免断绝双方的沟通渠道,而中国的反制措施却针对那些长期致力于欧中关系、同时又不忘抨击中国糟糕人权的人,这种做法显得相当短视。
"北京的反制措施是一个错误。它显得短视的原因也包括:中国当局正在促使欧盟倾向于和美国组成共同对抗中国联盟。中国本可以阻止这一点的。欧盟当局已经开始运用制裁手段来对付侵犯人权现象。而且,布鲁塞尔越发频繁地对那些贸易联系紧密的国家也施加制裁。"
"此前,欧盟往往在这方面引发争议,被人批评将经济利益置于道德至上。现在针对中国的制裁则表明,欧盟不再束手束脚,而是有意将经济利益与道德价值结合起来。这意味着,即便是紧密经贸伙伴,其糟糕人权状况也不会再被视而不见。同时,也有必要让制裁手段'精准地'指向当地的责任人。至于这种做法是否真的能打开人权领域的新局面,目前还无法预测。但不管如何,这都是值得尝试的。至少,欧盟不必再为'签自贸协议却不顾专制政权受害者'之类的问题做辩解。"
《法兰克福汇报》以"强硬没什么用"为题,认为欧盟应该用制裁之外的其他手段来和中国谈人权问题。
"北京认为欧洲制裁是在干涉中国内政,而欧洲人也恰恰就是要干涉中国内政:欧盟想要促使中国改善维吾尔人的处境。"
"这是一场刀尖上的舞蹈。中国不再是当年天安门惨案时遭受制裁的那个发展中国家了,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德国和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中国领导层十分自信,和以往相比,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去反击西方的施压。"
"欧盟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共同体,不能对人权问题视而不见。但是,对待中国人权问题还有其他方法。现在欧盟的制裁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用的。1989年对中国施加的制裁还包含了武器禁运,但是后来既没能促使中国政治开放,也没能阻止中国大规模提升军备。"
瑞士《新苏黎世报》以"在投资和制裁之间继续艰难前行"为题,刊评指出,尽管对华制裁是一个积极信号,但欧盟依然没能团结各成员国形成一份共同的对华战略。
"面对制裁,北京正在运用双重策略。一方面,中国坚决驳斥相关指控,认为这都是谎言,是干涉中国内政。但是中国也在避免升级对抗。北京的反制措施针对了10名个人,其中包括5名欧洲议员,他们被禁止入境中国。从中国驻欧盟使团传出的消息则称,中方不愿意采取太过激进的措施。"
"北京想要避免将欧盟推到美国人那一边。中国人清楚地知道,欧洲人眼下的团结形象,只能暂时地掩盖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深刻鸿沟。一段时间过后,只要一有机会,中国就能通过经济诱惑轻而易举地在松散的欧盟内部钉入楔子。不过,这倒反而显现出当前欧盟发出共同声音的可贵。"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1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