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出口非洲的中国模式
2018年9月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新奥斯纳布吕克报》以"中国出于自身利益而拥抱非洲"为题,刊发评论指出,中国正在大幅增加对非洲的投资力度,并且声称不设任何政治条件。这说明,中国的大国战略中,非洲占据着重要位置。作者呼吁,欧洲必须对此保持警惕:
"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说,欢迎非洲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这句话说明了一切:共同征程的速度和方向是由北京决定的,其目标则是让中国成为政治和经济层面上的全球性大国。非洲能为中国供应亟需的原材料,增长中的非洲中产阶层将成长为中国商品的销售市场。中国人正在有板有眼地贯彻自己的计划,并且让非洲产生依赖性,而欧洲人还在揉眼睛。
"欧洲正面临来自非洲的移民压力。在这一背景下,法国、德国、英国刚刚觉醒,开始尝试加大对非洲大陆的投资。但是,欧盟还远远没有形成一套协调一致的非洲战略。欧洲不能将非洲拱手让给中国。欧洲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反对以人权、社会保障标准、环境为代价的威权统治。
"这绝非易事。欧洲的企业通常按照私营经济领域的市场法则行事,而中国企业则能获取国家提供的资金,并从中国式发展学说中受益:民主越少越好、国家资本主义越多越好。"
瑞士《新苏黎世报》的评论则以"北京出口发展模式,并附送中国价值观"为题,指出600亿美元对非洲发展究竟会有怎样的作用,还需要时间来检验。评论指出,"现实当然要比中共当局宣传的要更复杂。而能够确信的是,在过去20年中,中国与非洲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在其他国际论坛上,中国总是强调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要求获得一定的保护。而在面对非洲国家时,中国则以光辉榜样的形象示人。北京很乐意解释说,中国毕竟曾经让数亿国民脱离了贫困。
"所以,中国正在对外输出其自己的发展模式。该模式的一大支柱就是大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其内在逻辑是: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促进企业投资,从而让更多人拥有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推动该国的发展。相应地,2000年至2016年间,中国在非洲投资的740亿美元中,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基础设施项目。"
文章接着写道,与西方不同,中国在非洲推动援建项目时,并不十分关注人权、环保、社会等影响,也不太关心受援国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相比西方民主国家,环保、人权、政治透明对中国本来就不那么重要。因此,中国的发展援助,就像其政治体制一样地不透明。这些钱最终流去了哪里、谁受益于这些投资项目、工程的负面影响有哪些,很难说清。在这一情况下,一个援助项目最终是否能有效促进一国的发展、偿债压力是否会妨碍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及后续发展,这些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后才会明朗。"
作者在文章末尾指出,习近平在峰会上表示不干涉受援国内政,非洲国家领导人自然听着十分欢喜。至于这些国家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民众是否能广泛受益,则是另外一回事。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