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中式实用主义输出非洲
2018年9月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兰克福评论报》以"中国的杠杆"为题,刊发评论指出,中国已经通过积极的非洲战略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上个星期,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非洲时,是否多少实现了'消除逃难根源、减少难民数量'的愿望?大概没有。欧盟既没有政治资本,也没有合适的杠杆去影响非洲领导人的想法。中国的情况则不同。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将大多数非洲国家纳入到其影响体系之中。
"中国能够拥有如此强势的地位,要归功于三大战略。第一条战略是'实用主义风格'。中国的使节十分认真地对待非洲国家的代表,他们不会像传统的(欧美)发展援助政客那样居高临下、指手画脚,也不会去干涉政治改革或者社会治理。同时,中国人还掏出更多的钱,就像这次峰会上习近平再次所强调的那样。
"第二条战略则是中国对具体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投资。为什么美国和欧盟几乎从来不在欧洲造铁路?中国方面没有把这些建设叫做'发展援助',但是北京花的钱却极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发展。第三条战略是中国对腐败现象的高容忍度。援助项目的负责人知道,一部分资金会流入当地精英阶层的私人腰包,但是他们却不在乎这一点,甚至还把它当作一种政治贿赂,乐于见到这一点。这不是什么好现象,也绝不是榜样,但是这却很有用。"
柏林出版的《每日镜报》以"中国体制输出"为题发表一篇文章,点评了刚刚落幕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文章认为,欧洲正面临失去与非洲的联系之风险。文章写道:
"'为时已晚'的风险十分巨大。有可能,欧洲已经在经济以及地缘政治层面上失去了与非洲的联结。非洲如今和谁最热络?这可以从本周的北京峰会上看出来。50多个非洲国家领导人前去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习近平在开幕演讲中宣布在今后三年为非洲的发展投入600亿美元。
"中非之间的贸易增长速度十分惊人。根据联合国方面的统计,2000年,中非贸易额只有大约100亿美元,2017年则已经达到了近2000亿美元。与此同时,非洲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贸易则增长乏力。面对欧洲竞争者,中国企业还有一个重大优势:他们拥有中国政府提供的大量协助,或者压根就是国有企业。因此,中国企业能够更加积极、长远地追寻自己的战略利益,而不必像西方企业那样面临巨大的短期收益压力。"
文章接着指出,中国在非洲追求的远不止经济利益。其"一带一路"规划正在为中国在非洲获得巨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而意识形态的输出也在全速进行中:"通过发放大量的奖学金,留学中国的非洲学生数量在两年前就超越了留学英美的非洲学生数量。北京正在借此输出其政治官僚体系,而非洲的威权统治者也对此表示欢迎。这也是因为,中国不像西方国家,它从不要求非洲国家必须遵守人权标准。"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