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中国经济危机带给西方的教训
2023年8月2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称,就在不久之前,许多西方专家还曾一直认为,中国赶超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但今年以来,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坏消息接踵而至:通缩危险、房地产暴雷以及青年失业率不断攀升,看好中国经济的声音突然消减了许多。这篇题为《中国经济危机带给西方的教训》的评论写道:
"令中国人无法施展经商天赋的,恰恰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习近平的威权统治之下,中国共产党的集权倾向更趋明显,事无巨细,党要统管一切。成绩斐然的高科技企业受到整治,不受政府欢迎的电玩和教培行业,其生存权利受到质疑。过度自信的企业家们更会莫名其妙的突然消失几个月。这种社会氛围下,创新精神还有存活空间吗?
中国经常是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人民币的处境最能说明问题。正如习近平所愿,人民币当然存在替代美元的潜质,但在无法自由兑换的情况下,除了流氓国家俄罗斯之外,谁又会将宝押在人民币身上呢? 人民币要想成为世界性货币,其前提条件必须是北京为人民币松绑。但松绑绝不可能成为习近平的选项,因为他担心民众会将大批资产移往境外。
至迟在习近平下令将本国民众关在家里,让他们过了三年与世隔绝的生活之后,人们就应当清楚地意识到:习近平已经走到了开放务实政策的反面。而正是这种对外开放的务实政治,令中国摆脱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狂潮之后的经济崩溃边缘,使中国得以重新发展壮大。"
评论指出,习近平的意识形态伟人梦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损失,但对此幸灾乐祸显然是不足取的,毕竟一个繁荣、和平的中国更符合全球利益。
"相反,现在是进行自我批评的时候了:中国建设堤坝或集装箱码头的速度之快,曾令多少西方政治家称羡不已?我们的经济精英们又曾多么频繁地以中国为榜样来贬低民主制度? 在中国转瞬之间就可以拿到建筑许可,事后也不许存在任何异议。效率竟然可以如此之高!而在西方,促成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免不了进行无休无止的争吵。
政治和社会自由、法治精神、相互制约的国家权力以及全体民众的参政权,这些才是无价之宝,也是保持经济活力的基础。
偏偏是一个共产党一党专制的国家实现了长达四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称道、不合常规的例外。但这一例外现象现在却正在走向尾声。"
对于陷入危机的中国经济以及这场危机带给德国政界及经济界的教训,《经济周刊》发表评论写道:
"中共专制统治者的战略考量显然并没有让德国企业产生任何触动。而一个能够让首席执行官和部长官员随时消失的国度是否真的值得信赖,似乎也很少引起德国企业的认真思考。不过,这种对中国现实视而不见的现象,绝不仅仅存在于德国经济界,即便是德国总理府讨论中国议题时,也普遍存在着美化和淡化问题的趋势,这一点在前不久的中国战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德国的对华政策同俄乌战争爆发前的对俄政策有很多明显的相似之处。迫于来自企业界的压力,德国政府对相关风险有意视而不见。德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之高,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可以相提并论。DAX 公司的高管以及红黄绿执政联盟的高官们,如果能提升一些地缘政治方面的认知,将是一件好事。毕竟,2023年的今天,一厢情愿的对华幻想已经不再是一个可取的选项了。"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