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丝绸之路无法强行建成
2016年11月2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 瑞士《新苏黎世报》以"中国和海洋"为题,刊发客席评论指出,尽管北京在南中国海地区采取越发强硬的路线,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中国还无法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全球性海洋大国。
"近年来,中国政府要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北京也因此更加重视外交政策。现在,中国在外交上更加自信,也显得强硬。而随着奥巴马政府推行'重返亚洲'战略,中国觉得受到了地缘政治上的挑战。西方舆论常常充满恐慌地就警告称,中国正想要成为世界霸权;不过,这暂时还不会发生。但在中国周边区域,北京却决心要维护主权,用他们自己的官方语言就是'维护周边稳定'。"
作者接着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会强化其海洋力量,并且会拿出三个所谓的历史依据:中国对南海岛礁的主权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郑和则将会以民族英雄的形象被当作是中国与亚洲邻国以及东非国家友谊的标志;不断强调新"丝绸之路"概念。
文章认为,除了迅速扩充海军力量,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并不仅仅是帝国主义逻辑的产物。"就算不考虑国家战略的影响,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南方港口城市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度洋国家也一直有着兴旺的私人贸易。广东、福建的沿海居民都是优秀的水手以及经验丰富的商人,早在17世纪就已经在不同的地方建立了侨民团体。"
"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依靠强大的国力就能强行建成的。要是没有周边小国的合作意愿,中国提供再多的经济实惠也是白搭。这些周边国家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中国政界既不能用自负的姿态来强迫潜在的合作伙伴,但也不能给人造成软弱的印象。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所存在的诸多矛盾之一。"
《柏林报》则再次关注中国企业在德投资所引发的争议。文章以"给中国投资者投反对票"为题,指出根据一项最新的法案,今后外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将接受更为严格的审核,确保其不会损害德国的安全。
"现在,德国人正尝试对这一投资热潮施加更多的影响力。刚刚过去的周末,德国经济部已经证实,联邦政府各相关部门已经就对外经济法规改革方案达成了一致,今后,如果中国投资者要染指德国高科技企业,德国政府将能够更容易地说不。"
该报还透露,德国政府争取在明年1月就能将新法案提交议会。"但这法案还远没有板上钉钉。负责制订经济政策的政客以及工业界代表一直在警告称,不应该重拾封闭、保护的倾向,而应该争取获得对等、共同的标准,并予以执行。"
文山(摘编)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