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一带一路”引发的争议与北京的让步
2019年4月2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兰克福汇报》"经济版"上一篇题为《不乏路障的贸易通道》的文章指出,在欧洲方面,德、法、英三国仅派出部长前往"一带一路"论坛;德国政界和工业界都对该倡议提出质疑。不过,有分析认为,面对相关批评,北京正作出更多让步。
文章写道:"近40位国家与政府首脑宣布出席,其中包括来自欧洲的好几位。奥地利总理库尔茨、希腊总理齐普拉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都在其中。意大利总理孔特也是,该国不久前刚成为加入新丝绸之路的首个G7成员。德、法、英则有意识地仅派出部长前往北京。他们不希望让这个原本就已足够庞大的项目变得更加巨大。
"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eier,基民盟)前往出席,这是他上任以来的首次中国之行。'欧亚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重要议题',他说道。'但这必须在遵照国际社会、环境、人权和招标标准的前提下进行。'长期以来,他所在的经济部对中国的扩张势头以质疑的态度予以观察,不久前阻止了中国投资者收购德国企业50Hertz和莱菲尔德旋压机制造公司(Leifeld Metal Spinning)。不单是希腊和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寻求靠近中国--更准确地说,是靠近中国的资金,-而且奥地利也瑞士也对合作发出开放的信号,这在柏林并未受到欢迎。"
《法兰克福汇报》接下来提及马来西亚与中国新近就东海岸铁路项目达成协议。项目造价从160亿美元降至107亿美元。运营后,双方共同成立的企业将平分股份。马方传出消息称,赢利的八成将归吉隆坡,损失由双方共同承担,中国的国有企业承诺,在建设过程中,将马方的股份从30%提到40%。
该报引述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新丝绸之路专家戴昕昊(Thomas Eder)说:"与两年前相比,中国对批评者作出更多让步。"
该文写道:"不过,他说,仍有九成案例是中国企业来操作项目。德国经济界也持质疑态度:'从德国工业界的角度来看,新丝绸之路不应成为一条单行线',德国工业联合会负责人约阿希姆·朗(Joachim Lang)说道。德国工商大会(DIHK)也对风险提出警告,比如,获得公共领域的订单更困难。该协会称,三分之一的在华德企已经参加新丝绸之路的项目,或正在计划中。"
文章的最后也提到中国在向其它国家发放贷款时,受到邻国和国际目光的审视。在印尼首都雅加达的一个项目中,观察家一时感到难以置信:约60亿美元造价主要由中国国有银行出资(45亿美元),利息为2%。特别是:印尼国家方面无须为此提供任何担保。
哪些项目可归入"一带一路"范畴?
《商报》写道,德国工业界呼吁"一带一路"的构建要透明、开放。
德国工业联合会负责人约阿西姆·朗说,要让国际社会能把新丝绸之路理解为一种共赢,在构建上必须"透明、向所有人开放"。他说,中国在招标和项目融资方面应接受"国际约定的标准"。国际上的环境、社会与安全标准惯例也应受到重视。
德国工商大会负责人马丁·万斯雷本(Martin Wansleben)向《商报》表示,成员企业提到获得公共领域订单更困难。"因此,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在该倡议上选择透明、以规则为基础作为出发点,此外以一种在经济和生态上可持续的方式来构建这些项目。"
《商报》接下来写道,面对国际社会的批评,中国政府目前作出许多努力。"第一次论坛的主旨还是向世界宣布该项目,这次则包括定义什么是'可持续的融资,绿色、高质量的增长'。此外,还将首次举行CEO和企业论坛,让项目参与者能表达诉求。"
《商报》引述彭博社的报道说,中国最高的计划部门和商务部的知情人士称,中国政府正在制定对外投资的规则,也将有助于区分哪些项目真正属于一带一路框架内:
"知情人士称,'一带一路'的定义'太模糊'。他们自己也很难把握项目总体的数量以及贷款金额的高低,也难以整理出统计数据。
"知情人士称,对'一带一路'这个名字的使用失控,不但导致混乱,也有损于该倡议的声誉。据称,民营与国营企业经常急于顺从地接手项目、发放贷款,即便无利可图、与新丝绸之路不怎么沾边儿。因此,更清楚的规定将有助于该项目的管理。"
《商报》最后引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者洪源远(Yuen Yuen Ang)说,"'一带一路'迄今为止更像是一场政治运动,是制定出的一个远景。这是在中国典型的运作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动员起很大的力量。但是缺乏明确的执行纲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是专门负责这一巨型项目的规划与监管的。洪源远说:'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项总体规划,而需要一项总体规划。"
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