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缅建交60年
2014年9月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缅甸总统吴登盛正在欧洲访问,到访国家包括德国、荷兰和瑞士。周三(9月3日),按照访问行程安排,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与来访的缅甸总统共进午餐,其他细节没有对外透露。缅甸官方媒体报道说,总统的德国访问旨在"加深两国友谊促进合作"。
"加深两国友谊"的主旨与德缅关系的主调相符。1986年,时任德国总理理查德·冯·魏茨泽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访问缅甸,在当年该国首都仰光(现已迁都至内比都)的议会大楼里说,"在贵国,我们立感是与友人在一起。"
德缅友谊可追溯至1954年。当时的西德政府在仰光设立了首个外交事务代表处。为庆祝今年德缅建交60年,德国外交部在9月3日至10月9日举办"文化与科学:通向未来的钥匙"主题展。
德企向缅甸提供军火
二战结束之后,德国是缅甸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继日本之后该国第二大发展援助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的南亚问专家汉斯-贝恩德·措儿纳(Hans-Bernd Zöllner)在一篇未公开发表的讲德缅关系的文章里写道,两国关系的枢纽领域并非文化和科学,而是德国军火行业。德国军火巨头费瑞兹-沃纳公司(Fritz Werner) 为缅甸军队提供枪支弹药。中国国民党在内战中败给共产党后,部分国民党军队从中国撤到缅甸北部。缅甸军队与这部分国民党军队交战了若干年。鉴于德国军火公司为缅甸军队提供武器,双方也有交流项目,直到上世纪70年代,缅甸数百名以军人为主的专家曾前往德国接受培训。
1965年沃纳公司归为国有。在南亚问题专家措尔纳看来,这家德国军工公司与缅甸方面的合作已经成了国与国的合作。即使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成立军政府,也没能导致缅德军工合作中断。相反,奈温将军定期到当年西德首都波恩所在的莱茵河地区,与西德各政党官员、商界人士会面。上世纪70年代,两国还在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的牵头下展开了一系列发展援助项目。
1988年,缅甸军政府血腥镇压国内民众抗议。德缅两国友谊也立即中断,外交关系降至最低水平。两国间发展援助合作暂停。只有民间合作往来还可能小范围继续。
持续23年的外交冰期,其终结与开始一样迅速。2010年年底,缅甸出人意料地启动了改革开放转型过程。2012年4月,欧盟取消了对该国的一切制裁,只保留武器禁运一条。双边发展援助项目重新启动。今年2月,德国总统高克访问缅甸时说,"只要改革是在正确道路上进行的,那就越快越好。"
争抢发展援助项目
不过,改革速度过快也有危险。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南亚问题专家威尔(Gerhard Will)说,"大家都对缅甸突然开放毫无准备,由于多年的制裁政策,我们对该国的了解也大不如前。"他同时认为,不少组织、教会团体、基金会或政府机构没有先好好了解一下缅甸,而是盲目展开行动。威尔还说,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也有待完善,这也是缅甸政府多次重申的愿望,因为该国对突然而来的大批国际援助项目根本难以应接。
德国针对缅甸的发展援助工作重点在于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和缅甸的财政系统改革方面。德国同时也在记者培训工作方面提供支持。德国之声新闻学院就负责其中的一个项目。
"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并非合作重点,出乎我的意料",威尔说,"毕竟德国在这一方面实力雄厚,这一领域的发展援助工作可以通过较小投资获得相对大的收效。而且让截至目前从改革政策中获益较少的乡村民众也能改善生活水平。"
在文化交流方面,德国总统高克今年访缅时促成的歌德学院重新开始运作是重要的一步。缅甸歌德学院院长奥古斯汀(Franz Xaver Augustin)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谈到缅甸人对德国有"浓厚兴趣"。
在经济方面,德国企业尚未在缅甸取得显著成绩。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的威尔说,这主要是由于缅甸市场主要被中国和泰国的企业占据,也让德国企业立足困难。德国汉高日用品集团和史达德(Stada)算是首批进入缅甸市场的德国公司。汉高在当地生产洗衣粉,史达德在当地的药厂已经破土动工,明年开始投产。尽管德国与缅甸的双边贸易额还相对小,但仍是欧盟国家中缅甸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自2013年11月起,德国工商会(IHK)在缅甸当地为有意向该国投资的企业提供支持,以便促进德缅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
作者:Rodion Ebbighausen 编译:谢菲
责编: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