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统一日谈统一的德国
2004年10月3日14年前,两德合而为一,但是从宪法意义上来说,统一的实质过程远未截止。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团结一致、休戚相关的民族情绪还只是时而迸现、时而熄灭的火花。两年前,当易北河水泛滥成灾时,来自原西德地区的慷慨资助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东德人。在那个时候,他们确实感到了同胞手足之间的心心相印。
但是在另一个方面,德东与德西之间仍然无法排除敌对情绪。西部德国人总认为国家已经给予新联邦州足够多的好处;而东部德国人却始终感觉自己不被重视。然而民族感情果真同物质利益紧密相关吗?患难与共、同仇敌忾的真情实感不是金钱可以换来的--这样说也许有些过于诗意,不过事实的确如此。诚然,人们也许会有一种错觉,似乎两德统一之后,东西方的德国人正在均贫富,一方经济强行推动另一方前进。不过,即使政策有误,预测失败,今天的德国人也不该放弃“生活方式一体化”的目标。这应该被写入宪法,唯有如此,政府及议会才不得不采取切实措施,真正推动一体化的进程--先从纯文化的层面入手,再渗透入其它领域。这种努力将逐渐消除东西部德国双方最根本的差异。这应当成为政治目标,以免德东地区人口逐渐减少。
面临社会及劳工市场改革,德东地区的民众尤其感到危机四伏的压力。这种不满情绪需要得到宣泄,表现在选举方面,便会出现极右政党得势的问题。国家民主党(NPD)、德国人民联盟(DVU)能够走上前台,确实引人反思,所折射出的不仅是德东地区本身的问题。如果能够冷静思考一下德东社会及经济发展的轨迹,尽管道路曲折,前途不甚明朗,但这种回顾与展望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事实上,德东地区的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很多成绩。
德西人似乎对德东人的生活现状不感兴趣,这种冷漠的态度难道不够引人深思吗?1990年10月3日之前,东西德两国的社会体制大相径庭,所造成的隔膜在统一之后还要继续延续下去。不同的社会体制也为个人生活方式打上了烙印,区别的消融、默契的建立绝非在于一朝一夕之间。
国家能够为民众做点什么?东西部德国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完全不同。国界线已然消失,头脑中依然筑有城墙,当今天的儿童和青少年长大成人,他们也许能够实现真正的融合,弥补父辈之间那条深深的鸿沟。
(汉茨.迪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