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废话”版的改革《决定》
2013年11月1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如果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中的内容是陈词老调,让人无法兴奋起来。随后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更能让许多人眼前一亮。虽然《决定》的文本依然是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中共背书体为开头。但随后的内容则更加具体的涉及经济领域改革的方方面面。
德广联新闻联播(Tagesschau)对《决定》的公布感到"出乎预料"。《南德意志报》认为应该为放松"一胎政策"和取消劳教所的决定而"鼓掌"。部分德媒观察到,中国政府还将更加开放私人领域的投资,让这一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重新获得发展的动力"。
就职于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Institu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克勒夫(Galina Kolev)注意到,当前许多人愿意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而她却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虽然中国政府强调了市场的重要性,并努力实现从投资型经济到消费型经济的转型,但这些"都是多年来众所周知的政策方向。"
为了促进消费型经济的发展,中国放松了执行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允许让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最多拥有两名子女。在克勒夫眼中,中国政府的考虑一方面是降低人口的平均年龄,放缓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更多青年人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消费,以及更多未来能够支付社会福利保险的就业者。同时,政府允许利率自由化的决定也能够提高普通民众的投资收入,促进消费。但所有这些,并不是全新的提法。中国政府在过去的几年中曾多次强调推出相关政策调整的重要性。
"我认为,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合适。与2007年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速几乎减少了一半。现在中国需要新的发展策略。比如说生产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或者完善构建产业链,做到不仅仅组装汽车,也能生产引擎。"
"向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对于克勒夫和长期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德雷格(Christian Dreger)来说,中国政府最新公布的改革决定是"向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作为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Deutsches 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的宏观经济工作组主任,德雷格认为中国只能更加坚定的向市场经济靠拢。他指出,《决定》的许多内容要素都指向这一趋势。包括让定价权回归市场,鼓励私营经济发展,激发私人企业的创新热情,开放金融市场,减少中国大型银行的强势垄断,改善私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尽管如此,德雷格也认为新公布的《决定》并不是一种突破。"中国政府早就清楚地认识到了他们面对的挑战。比如说加强私营经济这一点,这并不是什么新的认识,中国领导层多年来都一直强调这一点。还有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货币政策的透明化,以及金融领域的发展必须和实体经济发展相挂钩等,这些都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
《决定》中关于开放金融市场的内容尤其吸引了德雷格的注意力。在他看来,中国的私营企业非常需要资金。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影子银行"转正"能够给私营企业带来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激发它们的创新能力。
此外,中国领导层加快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决心也是"正确的决定"。德雷格坚信,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将在多年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无法再继续保留地区货币的身份,必须更加国际化。
改革的代价和阻力
同时,决定改革也意味着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中国政府目前的表态说明,经济发展速度应该至少维持在7%左右,这样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而德雷格指出,中国经济在从依赖政府投资到依靠个人消费的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将有所减速。这就要看政府愿意用多少经济发展减速的代价来实现转型。
另外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改革势必将触及官员利益。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克勒夫认为,在国有垄断体系中能够获利的政界官员并不愿意看到真正开放的市场。所以,中国政府在落实最新公布的改革方案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中国政治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会在一夜之间就消失。这也会成为阻碍改革的主要力量。真正实现改革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作者:任琛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