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案引发学术腐败质疑
2013年9月1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我是个能吃苦的人,要那些钱干什么?"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在法庭上悲叹道。在9月10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中,张曙光承认被指控的折合人民币4700余万元贿赂。
庭审显示,张曙光的受贿款中,有2000多万元用于参评中国科学院院士。据称,他曾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2007年参评因少了7票落选,2009年第二次则以1票之差落选。巨额的"参评费用"引发舆论的震惊。
9月1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发表声明,称在张曙光参选过程中,"我院未曾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在此次有关方面的司法调查中,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我院将严格按照院士章程的规定和程序,撤销其院士称号,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同时提请院士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将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舆论对中科院的声明并不买账。财经网官方微博表示,"张曙光既然在法庭已供认受贿钱财中有2000万左右是用来花钱参选院士,那么,这些钱究竟如何运作参选的,司法机关应该是掌握的非常清楚的,否则何以对其定罪。既然如此,该公布公布,该按法律法规处理相关人士与机构就处理并公布,又何须中科院如此声明?"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视觉组首席研究员马毅也表示,"提醒一下中科院,国际学术机构针对腐败与学术不端的指控应该直接调查,而不是发发声明。" 网民@价值实验室讽刺说:"法庭并不想调查谁收了张的钱,你们就大胆声明吧!"
习近平博士论文受质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张曙光案暴露的是中国学界存在多年的问题:一是很多占据学术位置的人志不在学术,"博士"、"教授"、"院士"等头衔只是他们往自己脸上涂抹的脂粉;二是学术机构本身也是行政的附庸,缺少独立的品性和权利,只是伪劣学术成风。
根据新京报记者调查,张曙光参与院士评选的个人著作,涉嫌由30人专家团队在集中时间段内集体完成,时任部长刘志军"集全系统之力"力挺。内部人士指出,张曙光提交的著作"需要有很宽的知识面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而张曙光不具备这些条件。"张曙光任职运输局局长之后,发表论文近10篇,其中多数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部科研开发等项目支持,但其中不少论文并非张曙光所写。
律师徐昕通过新浪微博表示,此案因涉嫌重大受贿,希望公开评审专家名单及投票纪录。但大多数网民对此并不抱希望。针对"莫让铜臭玷污院士身份"的议论,网民@空明BUDDHA指出,"谈什么铜臭的问题,本来就是一坨×,现在被人爆出来了,反而在这大谈一些清新的东西,实在莫名其妙。" 网民@剑走蜻蛉--别成一家认为:"(这是)专制权力树上结出的一个恶果而已!基因不变,怎么收拾都不会变成好果子"。
学术领域的钱权交易被认为十分普遍。网民@Javacai蔡在新浪微博说:"小声问一个:既然说到学术腐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能查么?"含蓄地表达对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涉嫌学术腐败的质疑。习近平在2002年出任浙江省副省长、代省长期间,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班获法学博士学位。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今年8月的一篇报道,习近平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不仅与法律、法学毫无关系,而且涉嫌请人代笔和抄袭。
买卖论文形成产业
学术腐败是多年来被中国媒体反复讨论的问题。据湖北日报集团所属荆楚网2013年7月26日报道,"花钱发论文"在高校学术和教师中都是公开行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和他的团队,通过3年的调查研究,于2010年曝光了学术论文买卖乱象。沈阳教授称,"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截至2009年规模就达到10亿元。"
2013年8月13《科技日报》报道,在淘宝上输入"研究生论文发表",搜索到的商品达12327个,大多都是既有代写又有发表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而经营论文发表的中介网站更是繁荣发展,网站都标榜着"省级、国家级,轻松投稿;百分百录用、百分百发表、专业高效。"有些大型网站甚至有多名客服24小时在线。
2006年109名教授联名致信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领导,呼吁抵制学术腐败、建议成立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近年来,多家教育和科研机构先后成立了学术规范(监督)委员会,但是未能阻止腐败之风。储朝晖对德国之声说,这些委员会大多对独立调查和仲裁没有兴趣,也没有权力,他们听从领导指出,把自己当作领导画押的工具而已。
作者:张平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