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中苏联沉重的遗产
2021年9月19日(德国之声中文网)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在它诞生70周年之时,已经无法再庆祝了。无论在波罗的海沿岸、高加索还是中亚,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不可阻挡。从1990年3月到1991年12月,15个国家先后脱离苏联宣告独立。在此之前的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一年之后,二战后被分为东西两个的德国在东德和平革命的助力下实现统一。
助产士和掘墓人——戈尔巴乔夫
中欧和东南欧的自由运动使得苏联的势力范围及其帝国的一部分从政治版图上消失了。掀起这场时代变革的是改革派共产党人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执政的他通过推行开放(Glasnost)和改革(Perestroika)开启了一条新的路线。在这一进程的终点,苏联寿终正寝。但即便在30年后的今天,这个当年与美国争霸世界的超级大国的印迹依然可以看见,可以感触到。
这份没有能公平分配的遗产,至今催生着希望和梦想,也是矛盾和战争——比如乌克兰冲突的根源。这样的对比、反差就是刚刚在柏林开幕的名为“后苏联时代生活”的露天摄影展的内容。策展方是“反思(前东德)统一社会党专制基金会”(Bundesstiftung zur Aufarbeitung der SED-Diktatur)和网络平台dekoder.org,后者主要关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历史遗留反思。展览的宣传资料和海报除了德文和俄文,还有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的版本。
走出俄罗斯
120幅作品,配以文字说明和可以链接至YouTube视频的二维码,展示了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主义时期建设的居民区板楼和流行文化、宗教和个人崇拜、战争和刑事犯罪、贫穷和奢华。展品说明和德英对照版画册的作者是波茨坦莱布尼茨当代历史研究中心的东欧史学家扬·贝伦斯(Jan Behrends)。他对德国之声说:“如果把目光转移到俄罗斯和莫斯科以外,就会有很多意外发现。”
虽然有着共同的后共产主义经历,但共产时代之后的格鲁吉亚和共产时代之后的立陶宛不可同日而语,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和俄罗斯也千差万别。贝伦斯回忆起南高加索地区的情况,那里的社会从1991年,就是说从苏联瓦解之时,“就开始滑向战争和内战”。
固有印象
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情况就截然不同。历史在那里书写了成功故事: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加入了欧盟、北约,建立了稳固的民主制度。贝伦斯举例说,今天如果来到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会发现那里同波罗的海对岸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之间的差距已不那么明显。
贝伦斯承认,展览的标题“后苏联时代生活”或许有些大胆,因为到底什么是典型的“后苏联”, 其实并没有准确的界线。或许人们的头脑里有一些固有画面——一边是社会主义特色板楼,一边是奢侈品牌范思哲(Versace)。他说,如果更细致深入地观察,会发现更多更明显的差别。“这会引起人们的好奇,或许你会有兴趣逐个了解一下这15个国家。”或许人们会把这些国家同东德、捷克和波兰这样有过社会主义过往的国家作比较。
贝伦斯认为,在苏联终结30年后,人们对有关话题的兴趣在增加,尤其是在眼下“激化的政治状况下”。这位东欧问题专家提到普京的政治体制,乌克兰战争和白俄罗斯的反政府抗议。“这都是紧迫的现实议题,但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才能最终理解这些问题。”柏林的这场多媒体展览,或许能为此提供帮助。
© 2021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