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希拉里放眼2016总统宝座?

2013年2月1日

希拉里·克林顿周五卸任美国国务卿。这是她34年来首次离开媒体的聚光灯。但在未来三年内,各界将继续密切关注希拉里的一举一动,猜测她是否将角逐下任美国总统。

https://p.dw.com/p/17WZI
图像来源: dapd

(德国之声中文网)"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熟悉的位置上- 必须随时作出反应。"

这段话相当符合国务卿的职务内容,但事实上,这是希拉里·克林顿1969年在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s)的毕业典礼上发表的演讲词。而这番话也正是她的人生写照。

1979年至2001年间,除了两年的间断外,希拉里·克林顿一直扮演第一夫人的角色-起先是阿肯色州的第一夫人,其后是美国总统夫人。在她的丈夫结束第二任总统任期后,她投入选战,成功进入美国参议院,2001年至2009年任纽约州国会参议员。在任期结束前,她参与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有意角逐美国总统宝座。2008年11月中旬,在与竞争对手奥巴马进行一番交涉后,希拉里成为美国国务卿。

如今希拉里即将离开美国国务院。她在任期内创下纪录,在担任美国国务卿的四年内造访112个国家。日前,她因为脑震荡出现血栓送医治疗。34年来生活在聚光灯下的希拉里,未来将面对一样她所陌生的事物:宁静。

USA China Clinton und Yang Jiechi
希拉里在国务卿任期内造访112国,飞行将近100万英里图像来源: Reuters

比尔·克林顿在克林顿基金会年度会议上接受访问时表示:"我建议她好好休养,然后决定自己在未来的人生中想要做些什么。同时也思考(竞选总统)对自己而言,以及对全美国、全世界而言,是否是正确的事……? 如果她认为是对的,那么就应该去执行。"

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

希拉里传记共同作者、美国东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政治学教授克拉萨斯(Nicole Krassas)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任何曾经花时间研究希拉里·克林顿的人都会说,她是希望成为美国总统的人。"

尽管如此,克拉萨斯相信,她的计划可能已经发生改变。一些人认为,希拉里决定参选总统是基于道德责任感-无论是因为她对于社会福利、妇女权益、儿童和教育充满热情,或纯粹因为她是目前最有胜算的民主党人。但克拉萨斯则观察到不同的盘算。

"如果她认为自己无法当选,或有可能在提名或普选时落败,她便不会投身其中。她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在她的一生中也参与了各种竞选活动,足以预估自己是否能胜选。"

Hillary Rodham Clinton spricht auf dem Parteitag in Denver
2008年希拉里竞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最后败给奥巴马图像来源: AP

克拉萨斯相信,希拉里在2008年民主党党内总统候选人竞争中败给奥巴马的伤口仍隐隐作痛。此外,在她身上还存在另一个问题。

"2016年时她已年届69岁。麦凯恩(John McCain)和鲍勃·多尔(Bob Dole)都面临同样问题。所以她也将此列入考量。"

"无法竞争"

当民主党策略家尚在烦恼希拉里是否愿意角逐公职时,共和党已经做好迎接强敌的准备。美国国会众议院前议长金里奇(Newt Gingrich)在谈到克林顿夫妇的政治和募款影响力时警告道:"共和党没有能力在这样的高度上竞争。"

曾经担任知名共和党人如施瓦辛格和麦凯恩顾问的麦克·默菲(Mike Murphy)则认为,金里奇的一番话过于夸大。他向德国之声表示:"克林顿女士将会是非常强劲的对手。但是没有参选人是所向无敌的,我们都知道,她在2008年时输给了奥巴马。"

Bill Clinton und seine Frau Hillary 1982 in Little Rock Arkansas Rückklick
希拉里与丈夫比尔·克林顿在阿肯色州图像来源: AP

希拉里将会如何作出决定?政治学家克拉萨斯认为,未来数周内便能有迹可循。她表示:"如果我们看到她更积极投入社会议题,这可能是她不会参选的信号。回顾过去她担任参议员的时间,她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些议题。"

未来三年里,希拉里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密切关注。然而,无论希拉里在从政的岁月中变得多么理性,她的决定最终可能不会基于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她的自传中,她谈到自己是如何下定决心跟随当时的男友克林顿前往阿肯色州;比起华盛顿州,阿肯色州的政治前景有限。希拉里在书中写道:"我选择听从我的心,而非我的头脑。"

年龄最终可能也不是限制因素。22岁的希拉里在1969年韦尔斯利学院的毕业致词时选择了同窗施莱贝纳(Nancy Scheibner)的诗句作为结尾,这段话也能概括她的职业生涯:

"随时寻找生命极限,

一旦理解

便知

限制已不存在。"

作者:Conor Dillon 编译:张筠青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