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巴黎血案采访:“我们不得不与恐怖主义共存”

Kersten Knipp2015年1月9日

德国之声记者采访前德国总理勃兰特演讲稿撰稿人哈普雷希特,请他谈对法国《沙尔利周刊》遭恐怖袭击事件的看法。

https://p.dw.com/p/1EHqp
Klaus Harpprecht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A. Burgi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著名记者、法国问题专家哈普雷希特(Klaus Harpprecht)日前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指出,法国“1.7”血案的根本原因在于伊斯兰不愿接受现代文明。

德国之声哈普雷希特先生袭击事件发生当天作家韦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的预言小说《臣服》Soumission正好出版。您是否认为,这部小说也是对恐怖主义分子的挑衅?

哈普雷希特:一个小小的心理击刺或许成了引信,这是可能的。因为,此前的相关讨论有点儿激烈,在法国,这是常见现象。不过,我相信,我们无论如何都难以避免恐怖主义,以及像此次这样有目标的杀人恐怖主义行为。

您认为,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动机源于何处?

源于文明的冲突。这是因为伊斯兰正在经历、某些伊斯兰人士所拒绝的那种变革。他们尤其在言论自由问题上交锋激烈。因此,当年才会有对丹麦首先刊登的有关穆罕默德先知漫画的敏感反应。巴黎讽刺性杂志《沙尔利周刊》原则上是对这种讽刺形式的继承。它成了伊斯兰狂徒的肉中刺,因为,它彻底有悖于他们的世界观。过去已有过对该杂志的袭击行为,办公室被捣毁、被纵火焚烧。敌视情绪早已存在。《沙尔利周刊》同仁们不屈不惧,对此,人们怎么赞扬都不会过分。

穆斯林族群在法国的处境与在例如德国这样的其他国家的穆斯林相比较,有何种区别?

多数穆斯林公民和移民已融入法国社会。与德国不一样,法国人在同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打交道方面积累了长期经验。总体而言,互适并不怎么困难,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不过,随着国家经济低迷,大面积的社会紧张也随之产生,绝望和失望情绪混合其中。尤其在百万失业大军那里,更是这样。一些人指责移民抢走了自己的就业机会,而这同事实基本不符。这当然形成一种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像此次的杀手那样的年轻狂徒们便容易有类似行为。

看来,冲突也是分配之争的结果。鉴于此,法国政府是否该把重振本国经济置于最优先地位?

可惜,尚无重振法国经济的清晰计划。面对去工业化进程,人们只是绝望地看着,耸耸肩。几乎没有制定出任何其他选项。应该指责除总理瓦尔斯之外的现政府,如此犹犹豫豫实施必须的改革。这样的批评也适用于奥朗德总统。他只是在寻求严重分裂的社会党内的平衡。

法国的政治文化失去了从前的光辉?

关于共和国的思维、关于法国大革命理想—一再引起争议并受到威胁—的思维,从根本上说,依然富于生命。只不过,她们当下不像过往那样光彩夺目。作为经济绝望的后果,整个国家处于灰色的沮丧状态。所以,法国目前没有特别的吸引力。不过,整个欧洲目前都没有这样的吸引力。

您认为,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挑战的明智应对该是怎样的?

信仰伊斯兰的那些法国公民中的大多数都对袭击行为表示不齿。多数人拒绝伊斯兰极端化,就像德国穆斯林公民中的多数一样。人们将做出努力,孤立极端组织和团体,法国本来就很严厉的警察监控或许还会加强。

尽管如此,人们得做好准备:恐怖袭击还会发生。鉴于圣战者被灌输了自杀式袭击就是直接进入天堂的理念,人们不得不预期到,受教育程度低下的年轻狂徒们还会继续行动。我们不得不与恐怖现象共存。恐怖还会存在,德国也不例外。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与一个宗教的极端化代表作斗争,而这一宗教内部完全分裂,正在寻找通向21世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