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评论:贪小便宜吃大亏 - 欧盟和默克尔的面子工程
2021年1月7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应该说,该协议确实使默克尔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是她今后对中国的期待验证的开始。默克尔的政策是,强调与中国的关系必须成为德国与欧盟的外交重点。欧盟不仅在贸易范围内,而且从政治影响上,承认中国在国际机构当中占有的一席之地。因此,对默克尔来说,投资协议的达成是一个战略上的胜利,是德国担任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的锦上添花。当然,德国之所以这次能成功,与其说服法国合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然,该协议毕竟是欧盟与中国的协议。德国只是起了一个火车头的作用。 那么,欧盟如此仓促的动机何在呢? 欧盟领导层认为,中国现在处在一个90年代以来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因此,中国领导人急着寻求突破。在这种情况下,欧盟提出一些比以前更高的要求也就能得到满足。 是的,欧盟的判断不错,这确实是个谈判突破的机会。但这机会是否因为稍等一两个月(比如说等拜登任职后)就丢失了呢?显然也不是。
但是,默克尔的急躁最终还是传染给了欧盟的领袖们。所以,美国通过沙利文(Jake Sullivan)对该协定发出忧虑和警告也可暂放一边。至于比利时与荷兰提出的欧盟是否有能力在协议中处理人权问题的担心也成不了大议题。而成员国如波兰在协议对欧美关系负面作用的担心更是显得微不足道。当然,参与谈判的欧方成员对殴洲15名学者在一封公开信中对协议的建议,肯定也就可以置之不顾了。
欧盟跟德国一样,更关心的提升经济,疫情之际,更是如此。当然欧盟官方的表述是另一种姿态。 官方的语言是,此次与中方达成的全面投资协定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因为它不仅增加了欧洲投资者在中国的市场准入,解决了强迫技术转让、不透明补贴和国有企业等问题,其文字间中方还承诺将"持续不断地努力",争取批准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强迫劳动的基本公约。这一切,是特朗普用其高压手段也没有达到的。
应该承认,该协议确实在短期和中期似乎有利于欧盟国家的企业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从中欧的贸易逆差来看,欧盟要处理的问题,跟当初的特朗普处理的问题有些类似。欧盟想利用这个协议,大大提高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的份额,同时扭转贸易逆差的现象。
中方的视角
既然是协议,那是双方的事。那么中方如何看这次投资协议的呢? 从宏观角度看,中国领导的一个判断是这次谈判的出发点。那就是:欧洲的工业界、资本界更需要中国,尤其在当前中国作为唯一的进入了后病疫阶段的国家、欧盟经济因疫情越来越糟的情况下。这一点,中国政府从欧洲的汽车行业和其他在中国的德国制造业便能察觉出来。默克尔处理中德关系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让戴姆勒(Daimler)和大众(Volkswagen)等公司能更好地控制在华业务。北京认为,在判定欧洲各国以不同的形式希望吃到中国这一大块肉的前提下,任何对中国政治上的要求就会显得软弱无力。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为了突破在国际环境下的困境,中国政治精英试图一方面让欧洲资本与政治脱离,或是让欧洲资方自己去影响欧盟的中国政策。中国官方的判断是,中国经济强大,意味着大部分国家都负担不起对中国过度施压的后果,而全球大部分地方都在期待中国资金去支持它们的经济。
北京寻找突破口的另一个做法就是冷落美国。官方自我掂量是:中国手中可打的牌不比美国少。"我没有你,跟别人照样也挺欢乐"。而事实上,中国如今已经取代了美国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贸易伙伴。东盟也已超越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这些,都给中国政府增强了信心。至于现在,又有了与欧盟的协议。中方对欧盟签署协议的解读是:中欧投资协议的出笼也从侧面显示,欧盟不太信任拜登政府。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以及中国政治领袖们设计了这样二套"两分法",中方可以拒绝那些"对中国不友好"的成员参加今年在北京举行的中欧贸易论坛。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和设计,中方便可以一方面跟欧盟谈"投资协议",另一方面公开处理张展以及试图逃亡台湾的十二个香港人,并无视欧盟对中国的人权以及目前的香港局势变化的象征性的指责。
从微观角度看,习近平非常清楚,中国共产党今后是否能生存,有几个关键。一是保证其技术上不断上升,以至于最终像华为那样,能在世界市场显示它的优势。二是把国企做大,但更要做强。从而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坚实基础。三是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并力图以高精尖的产品保证为中国创造财富。
中国通过前三十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在世界上技术研发力量成为能排名为14的国家,而且是在30个国家中唯一的中等收入国家。当然,应该看到,这里有国人努力的结果,但更是西方国家几十年来在技术方面"大方"的表现。而现在,全球技术的领头羊美国在特朗普上台以来至今,给中国的技术上的突破造成前所未有的困境。而在很多关键技术依然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手中的情况下,中国在没有外来技术条件下,很难维持现状,甚至面临倒退。在与美国技术合作这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欧盟、俄罗斯等自然成了考虑合作的对象。而要合作,让步是必要的。北京意识到,像以前那样,用强制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手段,把人家高铁的技术或者风电的技术弄到手,已经不可行的了。但北京坚信,西方在中国的投资,依然会带来有技术外溢的现象,中国最终还是得利者。再说,有"孙子兵法"的智慧,中方依然通过各种手段达到目的。
如上所说,国企是习近平的第二钟爱。欧盟在签署协议后有点沾沾自喜,以为"我们做了特朗普做不到的事"。但这实际还是高兴得太早了。要看到,中国之所以不认可WTO的政府采购协议,就是为了照顾国企。而把国企做强做大,已是既定方针,即便中方答应欧盟做些装饰性的手术,曲线救国企、护国企办法依然有的是。欧盟委员会声称,"欧中全面投资协议将是第一个兑现国有企业行为义务和补贴全面透明规则的协议", 欧盟以为中方答应今后国企没有不透明的补贴( non-transparent subsidies) 便可以睡大觉,那真是太幼稚了。
这里,业界对中方的劳工权益以及强迫劳动的评论够多了,所以这里不一一提及。 总之这点是肯定的,这些问题跟几十年来特别是习上台以来的法律法规以及政治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想象,中方会在这方面有太大改观。
总之,如果是欧盟保持那种无知乐观的态度的话,那么这次投资协议的最大赢家就是北京。因为习近平可以借此向他党内要挑战他的人展示,唯有他能掌控世界的走向。而这种"胜利"自然就会,至少在国内,淡化由于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问题上,在改变香港制度和处理南中国海的争议,而带来的中国国际声誉所面临的问题。
协议中的不确定性
欧盟的政治精英以及各个企业在今后的实践中是否有这个能力应对中国的"聪明",非常值得怀疑。他们忘了,习的钟爱是什么而且习不会随便抛弃他的宏伟计划。至于欧盟那些政治精英在协议中忽略了检查与制裁的具体规定,更是给中方这种好听但不一定可行的许诺,提供了违规的机会。
而对欧盟政治精英来说,真正艰苦的日子在后头。匆忙签署的协议增加对他们的风险:以后即便后悔,也顶多只能做一些象征性的修补而已,而无法修改正给协议的轨迹。
当然,欧盟的协议在欧盟议会能否通过,还是个问题。 换言之,法国作为2022年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正好碰上将完成议会和成员国批准的时期,到那时,它可能遇到的头疼事肯定不少。 欧盟将会为一个匆忙赶出来的协议付出代价。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徳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IAE Pau-Bayonne 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0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