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评论:中美贸易战—谁会笑到最后?
2018年5月2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从一开始双方的喊价来看,中美分歧相当大;那么大的分歧怎么可能在第三轮谈判中就结束呢?所以,笔者认为,用"暂停"两个字比较好。中美贸易战,过去二十年一直断断续续地上演着,未来二十年估计还会像肥皂剧一样继续不断。但是在这中间,少不了暂停和稍息。这不,美国财政部长已经说了:这次达成的是一个框架协议,能不能再后面落实这些原则,将会左右美国是否加征关税的政策。所以,这个关税的大棒还悬在中国政府的头上,一时半会儿还不会烟消云散。
但是无论如何,美国政府不会在短时间内对中国1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这对中国政府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胜利。因为美国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数,都远在中国之上,加征关税,掀起一场贸易战,对美国和中国的创伤完全是不对等的。更何况,美国最近的短期经济也在上升途中,而中国的经济转型迟迟未能见效,因此,从短期时机上分析,中国政府的不利条件也远大于美国。
为了让美国在优势情况下放弃贸易战,当然必须做出妥协。就经济代价而论,未来实质性地增加从美国的进口,特别是增加农产品和能源品(比如天然气),其实远小于因为加征关税而出现的出口下滑。如果这个算是代价的话,笔者认为代价不大。而且,这个步骤是中国过去二十年惯用的套路,轻车熟路。
核心技术:靠市场,还是靠政府?
而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待遇能不能得到改善。这或许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有更加重大的影响。中兴通讯面对的特别棘手,短期内无法解除禁令就有破产风险,而这是中国第二大的通讯企业,如此弱不禁风,必将影响中国政府对自有核心技术的重新审视,那么未来十年,可以预料会有更加多的经济资源通过政府而不是通过市场,配置到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去。这听起来很美妙,但实际上,却很可能会事倍功半,因为目前中国的科研教育体制都没有适当改革,其运作效率非常低下,看看前几年的汉芯造假事件就可以知道,资源越多地掌握在这些人手里,越不利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
而美国这次虽然没有得到所谓2000亿美元的逆差削减承诺,只得到了一个意向性的框架协议,但是因为关税还是悬在中国政府头顶,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具体磋商中,美国人应该能够拿到足够多的好处。至少,中美之间达成一些牺牲第三方能源供给者份额的协议的可能性相当地大。所以,毫无疑问,从短期目标来讲,美国基本上是有利无害,非常符合特朗普总统著作《交易的艺术》所展示出来的风格。
"技术战"拉开帷幕
但是自从美国商务部宣布禁运中兴通讯以来,中国朝野几乎一致认为美中之间的贸易摩擦实际上进入了第二阶段,如果一定要耸人听闻的话,那就是技术战,或者叫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较量。
借着四十年高速经济增长,中国人由穷转富,在世界上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中产阶级消费市场。所以很多时候,虽然中国人均GDP才相当于美国的15%左右,但是不少产品的消费量已经是全球最大,比如手机、电脑、汽车,以及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所以目前而言,中美经济有很强的彼此依赖特性,但是这种特征是:美国离不开中国的便宜,中国离不开美国的技术。这本来就不是一种对等的彼此依赖。
那么,中国有没有在技术上赶超美国的可能性呢?这取决于双方谁能够在如下的竞争中胜出:那就是对人才的培养利用和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美国迄今为止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三个因素:首先,统一的巨大市场,得到了资源有效配置带来的溢价;其次,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创新的有效激励;最后是开放自由的制度环境吸引了全世界的知识精英,尤其是二战前后。
目前来讲,中国有可能超越的只有第一条:统一的巨大市场;第二条是中国政府意识到并且意图积极改善的,目前"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并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最终目的相矛盾,美中在这方面的差异或许并不那么不可调和;最后但却是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对人才的培养、吸引和运用能力。这一点,涉及到很多基本的制度性安排,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作者沈凌为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