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评论:中国外交,回不去的“韬光养晦”
2020年3月26日(德国之声中文网)一如外界预料,美中角力在关于新冠病毒的命名以及病毒来源上爆发出来,当美国高官特别是特朗普坚称新冠病毒为"中国"或"武汉"病毒时,他们理应料到,这会遭到中国方面的激烈反击。
孰是孰非或者谁的责任大谁的责任小,已经不再重要,对中国政府来说,捍卫中国荣誉,不让美国借疫情污名化中国,是国家利益所在,在中国政府急于向全球推广中国抗疫经验时刻,"中国"或"武汉"病毒的称呼不但抹杀中国的抗疫努力,而且暗示着中国的责任,要中国为这场全球大流行病背负沉重的道义责任,这当然使中国政府愤怒不已。
只是外交部几个新闻发言人的反击方式多少有些让人错愕,用民间的话说,这种"战狼式"的外交风格已经见证了中国外交的好勇狠斗。
比起老辈外交官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官确实在国际媒体和社交媒体上越来越活跃,他们对新技术的娴熟运用一点不亚于其西方同行,但动不动就动粗的方式也让人们对他们颇有微词,他们的目的或许是争取外国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这样一来,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反使外国民众对中国心生厌恶。
因此,很多中国人包括一些已退休的外交官和外交学者呼吁中国外交回归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守住邓的这一外交遗产,不要在国际上四面出击,不要和美国搞对抗。
这个呼吁其实非从现在始,10多年来学界和民间就一直在争论,但外交实践越来越"战狼化",此固然有外部的刺激因素,然而,当政者的内部需要更起决定性。虽然随着中国崛起,外交在国家的发展大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分量,但中国的外交从来不是单独的一翼,更多服务于内政,受内政制约。呼吁回归"韬光养晦"看到了这一点,可也正是这点,让中国外交再难回到邓的"韬光养晦"。
关于"韬光养晦",自邓去世后争议不断,它究竟是邓在国力不济时的权宜之计,还是一个长期的外交战略?前者认为,此不过是邓在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倒塌后,审时度势,渡过难关的一种策略和谋略,既是权宜之计,在国际环境改变,中国自身已经壮大的情况下,就不宜衡守。后者认为,虽然"韬光养晦"词义有隐藏收敛锋芒,不使其外露之意,但邓不是把它作为一个短期策略来使用,从邓说过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不锋芒毕露、不引火烧身、不搞对抗等等看,它实际是被当作外交方针和战略来指导中国外交的。
邓已作古,无法知道他提出"韬光养晦"的初衷,后来者从邓的言语中,抓住有利于自己的话做出不同解读。从"韬光养晦"提出的历史背景,即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所处的真实国际环境以及该外交路线的完整表述--"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来看,完全否定邓不是从策略出发,恐怕也不对,别忘了,邓是有名的实用主义者。但随着邓更多的看清大势,他后来把它变成外交战略使用。毕竟在邓去世之时,论国力,中国还只是二流国家,中国的加速崛起,是在2002年加入WTO之后,在此之前,很少有人料到,中国仅用十多年时间,就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有超越后者之势,很多人原先认为,这会是一个更长的过程。所以邓在去世前,完全有可能把它当作外交战略。
问题其实不在"韬光养晦"到底是策略抑或战略,借用清末变法者爱说的话,世界变了,道亦要变,不变就要被时代的巨轮碾压。好比邓要抛弃毛"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一样,后邓时代,特别是习的新时代,随着中国国力的急速膨胀,想墨守邓的"韬光养晦"也难,很大程度上,这不是某个人的意志能够阻挡的。
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美国建国后,长期奉行孤立主义的路线,美式孤立主义,不单是一种外交战略,更深入多数美国人的骨髓。这当然是美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那时的国际环境所致。从开国到经济总量超越英国,差不多用了整整一世纪,在此基础上,再彻底放弃孤立主义,干预全球事务,又用了差不多半个世纪。但这不是说,美国在这150年里,包括国力相对弱小的前100年,只知埋头进行国内建设,对外部世界不关心不关注更不卷入。若这样来看待美国的孤立主义,是不完全的。
真实的历史是,美国在奉行孤立主义的同时,时刻不忘扩张国家利益。美国的国家发展历史,实际是一部领土扩张史。在美国初步发展起来,还不很强盛的1820年代,它就把整个美洲特别是中南美洲视为自己的后花园,防止当时的欧洲列强染指,甚至不惜为此摆出一付要和前宗主国英国大打一场的架势。此乃门罗主义的由来。到19世纪后30年,美国逐渐羽翼丰满,为古巴等正式同西班牙开打,还不远万里,跑到亚洲的菲律宾,将西班牙赶走,把菲国当作自己的殖民地。威尔逊就任美国总统后,一战爆发,他第一次抛弃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介入欧洲事务,参加了一战,而且主导凡尔赛会议,还提出成立国联,只是此时美国社会的孤立主义仍然浓厚,不愿过多卷入欧洲,没有加入国联,但由一战开始,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事实被打破,想对世界置身事外,做不到,一方面,国家的实力已经把它推到世界舞台,即使美国不想参与世界事务,其他国家也要它介入;另一方面,为争得最大国家利益,美国也有意识地"有所作为"。
从美国案例看,当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到它该在国际上出头,想推辞可能都不行,用一句大白话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人会说,中国的国力目前是否到了可以挑战美国的地步,如果没有,就老老实实地按照邓的"韬光养晦"遗训去做。习的新时代外交是否以挑战美国为目标,对此看法不一,但如果拿美国提出"门罗主义"的1820年代比,则中国的国力无疑比它要强得多。此外,还要看到两个差别:一是历史传统,美国的孤立主义是美国特殊地理环境以及殖民地传统的产物,至今美国社会还有着孤立主义的回音;中国则是千年的中央王国,中央王朝不得不处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所以也养成了中国民众这方面的心理。二是现如今的全球化远超19世纪和20世纪初,已把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作为大国,想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很多利益,你不去争,就只能给别人。
这决定了中国事实上无法完全做到用邓的"韬光养晦"来指导当今的外交实践。
其实,事情不在于放弃"韬光养晦"外交,而在于放弃了应有的谦卑姿态和广交朋友的外交原则,将积极进取理解成展示"肌肉",以为国家有实力别人就得听自己的,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不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外交手法和方式太粗糙与武断,让外界看起来不舒服。毕竟现在不是"门罗主义"提出的殖民时代,可用一种毫不遮掩的赤裸裸方式去追求或维护国家利益。在这方面,美国做得比中国好,尽管国际社会对美国的自私也抱怨颇多。周恩来的"外交是广交朋友"的做法仍值得中国的外交官和决策者牢记。
目前中国的"战狼式外交"是自信心膨胀和民族主义混合的产物。自恃力强势大,对来自外界对中国的"污蔑"可以用粗鄙语言去反击,动辄发出威胁,而丝毫不顾及别人感受。但与其说中国外交官们在维护国家尊严,给国际社会展示中国不好欺负的形象,不如说他们是要表演给国内看,因为这些信息都会通过报道反馈国内,从而使处于高亢中的民众对外交官们的"战狼"姿态更加喝彩。
以前中国外交总被民众骂做软弱外交,外交部被称作抗议部,现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很好地吻合了民众对"国强外交也强"或者"强国外交"的期待,故外交官们的"战狼外交"深受民众欢迎,并进而使他们有意识地去迎合民众的口味。国家的外交就这样被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裹挟。
当然,说到底,这也是习近平所需,在丧失了共产主义的合法性以及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民意不满加强的当下,习越来越抓住民族主义这跟救命稻草,不断给民众灌输强国意识,因此,尽管中国政府声称不会走"国强必霸"老路,但无论从主观意图还是客观情形看,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是回不去了。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