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机构出版淮河癌症村图集
2013年7月1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7月17日,中国官媒新华网河南频道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协和大学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于上个月联合推出《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数字版,包括淮河干、支流水环境变化、水污染频度时空变化以及淮河流域人群消化道肿瘤死亡率分布等108幅地图。
图集利用现有监测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再分析,描述淮河流域过去30年来水环境变化和当地人群死因,尤其是消化道肿瘤死亡水平变化。据悉该图集主编为协和大学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教授杨功焕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方大庆。6月1日,官媒央视在新闻频道《新闻调查 淮河癌伤》节目中报道了淮河流域严重污染及当地癌症村的现状,杨功焕通过图集向观众介绍了水污染与肿瘤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德国之声早前报道,中国环保部在2月公布了《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承认中国一些地区出现"癌症村"。中国媒体《新闻周刊》在2007年4月发表深度报道"中国城市水危机",在公众中引发巨大反响,该报道详细报道了淮河流域的安徽蚌埠仇岗村,被四家化工厂围困,短短几年间该村有53位村民患癌症身亡,该村村民对此发起抗争行动;中国纪录片导演杨紫烨据此拍摄的《仇岗卫士》2011年曾获奥斯卡最佳短片提名。被称为"淮河卫士"的河南周口市环保人士霍岱珊,20多年间持续关注淮河污染问题,因披露大型企业周口莲花味精厂、及淮河两岸众多的造纸企业导致河南境内出现多个癌症村,曾受到当局的警告和打压。
"对20多年来盲目发展付出的代价的警示"
此次新华网报道中罕见采访了霍岱珊和及其发现的数十个癌症村中的患者及村民代表,指出在淮河严重的污染导致"鱼畸形、人患病"。污染的生态代价呈现的恶果之一就是:死亡阴影笼罩着这里的人们。
霍岱珊向德国之声介绍说,杨功焕及方大庆的项目,早在多年前就已启动,当时淮河污染日渐严重,国务院派出专家至地方考察,地方政府试图作假蒙混过关,包括采用停止排污,用清水置换污染水作为调查水样等。当时已经调研过数百公里淮河河南段的霍岱珊接到一些村长的电话,请他向考察专家介绍真实的淮河污染情况。霍岱珊和他的公益团队多年的调研也为杨功焕等专家的项目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霍岱珊也表示已经看过《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那些地图和图片展现的几十年间淮河环境的变化,更是这里的民众在中国畸形经济发展模式中的悲剧命运,这本图集是现实版的《警示录》:"这里面有图表、有结论,还直接点出了淮河流域的沈丘县这个癌症高发地,这是一个接地气的项目,不是一个在实验室中搞出的项目。这是在2月中国官方承认有癌症村后,首次证实癌症村的出现和水污染有关系。对20多年盲目发展付出的代价给人一种警示,这其实是一个公众健康方面的评估,对一些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应该从这个报告中做出一些反思,对政策和执行做出一些调整,把环境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不能单纯追求GDP。"
"凡是淮河岸边村庄,凡是那里的水是劣五类,一定是个癌症村"
在采访中,霍岱珊谈及二十年间在淮河两岸留下的足迹、艰辛及一个绿色流域的梦想。在他的家中,有一个很大的水族箱,箱中有二十几条从淮河水域中带回的畸形鱼,它们也在见证这里发生的故事。据霍岱珊介绍,在他家中还有200多条畸形鱼的标本,大部分是脊椎骨变形。他称水中的这些鱼,以及癌症村中已逝去或者还在生命线上挣扎的所有生命,就是他抗争的全部意义。
在新华网的报道中称霍岱珊发现了20多个癌症村,当德国之声向他问及这个在中国依然"敏感"的话题时,他表示他有自己界定癌症村的标准:"在《斯德哥尔摩公约》条文中,有'持久性化学品污染物、重金属有致癌、致畸形的影响'的内容,我们是签署国,就应该按照这个精神来做。淮河就符合这种状况,因此不仅仅是我们关注到的这20几个癌症村,有很多我们关注不到的周边的村庄是一个什么状态呢?这是一个流域,流域上的村庄状态是一样的,多年来民众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并未改变,唯独明显的变化是淮河水污染后,地下水污染了,村民的饮用了污染的水就患上了癌症,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淮河岸边的村庄,凡是那里的水是劣五类'那里一定是个癌症村。"
霍岱珊目前推动了排污公众监测、污染企业环境信息公示等项目,还通过和世界银行、企业和一些个人合作建立了26座"生物净水装置"以向水污染流域民众提供清洁饮用水。他期待《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的成为一个契机,政府能对癌症患者承担政府责任:"要由政府救助这些水污染受害者。政府过去欠了很多旧账,要多还,不要再欠了。对污染的问题他们表现就是麻木,实质是'敏感',也不让人涉及这些问题,把它作为政治问题甚至国家机密问题对待是不行的。"
作者:吴雨
责编:李鱼